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目标。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王海燕表示,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其实质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武装、改造传统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王海燕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第一,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规模最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左右。第三,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最高时达到60%多,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30%左右。而且,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外贸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缺乏基础技术支撑,高端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王海燕说,面对国内外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紧迫性重要性,理解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王海燕看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复杂、长期的任务。首先要做好规划。贯彻落实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十四五”战略规划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其次要拉长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新兴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再次要补齐短板。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最后要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扩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各种要素支撑,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本报记者 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