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7日 星期六

    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王倩 储成君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7日 05版)

        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传统村落浦源村 新华社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凸显出绿色转型的领域范围更广、转型程度更深、时间要求更紧,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产业、能源、运输、生活各个领域,需要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促进全面绿色转型,重点方向有哪些

        发展绿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基石。应动态更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继续提高重点区域标准要求,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在保障国家需求前提下,深入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压减,加快实施传统行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实施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整合取消一批不达标工业园区,倒逼产业体系向高端智能发展,产业链向后端延伸。

        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要建立节能就是“第一能源”理念,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新增能源消费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大幅提高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效水平,优化工业用能系统,发展绿色建筑,加快交通系统高效运行。

        绿色清洁运输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以提升铁路货运、降低柴油货车运输强度为重点,加快构建绿色清洁运输体系;以集疏港、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为关键环节,大幅提升货物运输清洁化、高效化水平;逐步淘汰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中型和重型柴油货车,提高新能源汽车销售、使用比例。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扩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规范和统一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和范围,引导公众积极选购绿色产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企业和社会绿色供应链。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处置,严格限制塑料销售和使用,形成全社会推进绿色转型的强大合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种全新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一项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其核心要义就是让人民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自然生态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下更加宁静、和谐、美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

        “十四五”时期,中央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阶段目标。这是在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巩固治理成果的关键时期,应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绿色转型,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推进绿色发展机制建设,就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大气环境,继续加强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快补齐臭氧污染治理短板,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带动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岸上和水里、陆域与海域保护与治理;加强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治理。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强化生物安全风险管控;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监管,完善生态破坏问题责任追究机制。

        资源高效利用是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的有效路径。要加强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重点行业、领域、产品资源产出率;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加快高耗水行业和工业集聚区节水和循环利用改造,协同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节水灌溉,提升缺水城市非常规水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低效、零散用地整合和再开发利用;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打造一批资源再生及循环经济绿色示范区。

        (作者:王倩 储成君,分别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