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富一方百姓 续半世情缘

    讲述人:上海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小组组长 王福友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3日 05版)

        【扶贫印记】

        选择到边疆挂职开展扶贫工作,是需要思量的。于我,更是如此。

        八旬的母亲因中风已瘫痪在床两年有余,我几乎未尽一日养护之责,把母亲寄养在亲戚家中,口齿已不清的母亲时常电话中再三叮嘱我注意身体。我内疚至极。

        脱贫攻坚是啃硬骨头,扶贫的道路上没有轻松二字。扶贫的日子绝对不像欣赏云南美景那样美妙,但扶贫的岁月能为援滇干部补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党和国家有召唤,边疆贫困地区有需要,我义无反顾地来了。

        1969年,第一批上海知青到西双版纳,从此造就了两地半个世纪的情缘。两地血浓于水的情缘,半个世纪后因松江援滇干部的到来得以再次延续。我现在所带领的西双版纳小组,是一支很有特点的队伍,小组成员中有“云南儿子”,也有“云南女婿”,他们带着情缘来到云南,和我们的民族同胞共同干扶贫大业。

        我们首先要当好两地间的“联络员”“协调员”,密切与两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联络,协调上海(松江)各类社会力量对接当地贫困群众的需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精准援助,实现上海(松江)和西双版纳两地的高位对接。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围绕西双版纳州两个贫困县的茶叶、橡胶、蔗糖、蜂蜜、大米、热带水果产业,我们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推动建立技术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助力品牌建设,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倍增器”。

        勐海县勐混镇有一个叫拉巴厅的贫困村,我们在那个拉祜族村寨成功打造出一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60余万元,昔日穷困潦倒的村民不仅全部脱贫,还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2020年,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我带领帮扶西双版纳团队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举措,实现沪滇合作项目的高效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来,松江区还帮助建成了“泰克书屋”“一厘米温暖”“小石榴图书室”“学校科创小屋”等一系列图书室或学生科技活动场所,实施了“儿童留声机”“故事田”项目,有效提高了帮扶村寨的基础教育质量。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只有让我们的边民富起来,他们才会增强国家意识,才会实现“一个边民一个哨兵”,帮祖国维护好边境安全。目前,这里边境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效果,与边疆群众富裕起来不无关系。脱贫攻坚,各族群众不只脱掉了贫困的帽子,更凝聚了爱国爱党的精神。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我和我的团队将在助力边疆富足与安宁的路上继续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任维东、颜维琦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