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西部对口帮扶政策实施以来,“滇沪合作,对口帮扶”便成了先富帮后富,东部带西部,全面迈向小康的典范。上海市松江区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三真”对口帮扶合作为基底,助推西双版纳州率先在云南省实现了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
真情实意帮扶脱贫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近4万名上海知青到西双版纳插队,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绿洲。正是这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人,给攸乐山送去了第一个小学教师、第一个理发匠人、第一个赤脚医生、第一个农科员……也正是他们,让闭塞落后的西双版纳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视野,从此,西双版纳在上海人心中成了一种牵挂、一种情愫。半个世纪后,因松江援滇干部的到来,再次把两地血浓于水的兄弟情缘续写。双方把人才引进、智力帮扶作为沪滇扶贫协作的关键一招,上海松江派遣挂职干部14名、行业专家207名,为西双版纳发展“点穴把脉”“指点迷津”;西双版纳州选派挂职干部47名、专业人才154名赴上海松江挂职锻炼,参与各类人才培训班196期,为更好推动西双版纳发展蓄力充电、提升能力。随着劳务协作不断深入推进,6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460名已走出西双版纳、走进上海,既富了口袋,又活了脑袋。有的援滇干部讲:“这辈子没吃过的苦,在边疆都吃遍了。坐在办公室是扶不了贫的,扶贫的日子绝对不像欣赏西双版纳美景那样美妙,脚下沾了多少泥,对民族兄弟就有多少感情。”
真金白银助力脱贫
对口帮扶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近几年,上海各级财政提供帮扶资金约3.1198亿元,实施项目312个,完工241个,惠及脱贫人口3万多人次。其中松江区各街、镇、委办局财政援助资金1.0107亿元,实施项目226个,用于深度贫困地区0.1674亿元,用于产业扶贫0.8741亿元,用于就业扶贫0.2152亿元,用于教育扶贫0.02亿元。为了提高帮扶资金的投资效率和确保资金安全,《西双版纳州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案》《2019年度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施方案》以及《勐海县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先后出台,确保援助资金投向精准,使用规范。今年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云南专门考察了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一个叫拉巴厅的片区,那里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集居住的地方。上海市已连续4年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成功帮助当地打造出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泥泞的山路修成了风雨无阻的水泥路,并引进上海企业建成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厂,还帮助解决了当地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昔日穷困潦倒的村民不仅全部脱贫,还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真抓实干精准脱贫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在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沙漠,大自然的眷顾使这里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雨林和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然而由于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边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难。松江进行对口帮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这块地球上的“绿宝石”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又使当地人民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并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使命所然,西双版纳责无旁贷地成了排头兵中的“尖刀班”。要使西双版纳更美丽,则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绿色发展的西双版纳之路。松江和西双版纳已在对口帮扶的实践中达成了共识: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围绕西双版纳的茶叶、橡胶、蔗糖、蜂蜜、大米、热带水果及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双版纳勐海县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新六大茶山中,除景迈外,南糯、南峤、勐宋、巴达、布朗等五大茶山就在勐海县境内。松江对口帮扶项目,重点放在茶叶生产提质增效上,2017年以来投资1657万元,新建、改建初制所项目11个,依托大益、雨林古茶坊等知名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开发模式。按国际化标准,实施订单收购,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组织企业、合作社、茶叶初制所和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实现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充分利用西双版纳森林密布的特点,帮助农民发展森林养蜂产业。沪滇协作累计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超2万人次,累计带动6567户农户实现增收共4395万元。2020年上半年勐腊县天然中蜂产量突破300吨,已然成为中国优质中蜂蜜产量第一县。勐海县是世界上少数有野生稻生长的高海拔雨林地区,被称为“世界稻园”。松江大米是江南优质稻米,松江将勐海的天然优势和松江稻米种植的科技优势有效结合,在勐海生产出优质的“勐海—松江大米”,平均亩产超过750公斤,这也给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直接收益。
上海市松江区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结对帮扶,结出了累累硕果,西双版纳州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西南边陲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变成了当地各族群众精准脱贫,迈向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
(作者:范建华,系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