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四川农大:为“川农大精神”培养新传人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张俊贤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08版)

        “百余年来,川农大继承红色基因形成了影响广泛的重要精神——‘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如今,‘川农大精神’早已成为川农大的鲜明特色,成为川农人的亮丽底色。”前不久,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庄天慧以“做‘川农大精神’新传人”为主题,给9000余名新生上了一堂思政课。

        四川农大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一代代川农大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逐渐形成了宝贵的“川农大精神”。2000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发文,正式为“川农大精神”命名。

        面对这样一座思政育人“富矿”,学校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川农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中,切实增强了立德树人实效。

        2013年起,四川农大开设了《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特色选修课,首次将“川农大精神”带入了思政课堂。与校史注重编年不一样,这门课更多以人物故事为线索,让榜样的力量浸润学子心田,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农意识。

        四川农大组建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服务队伍“四位一体”的“川农大精神”育人团队,基本形成了覆盖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川农大精神”思政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日常管理到毕业离校每个环节各有侧重,构筑了“川农大精神”特色育人模式。

        与全过程育人相配合的是,四川农大把“川农大精神”融入育人环境,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今年暑假,园艺学院园艺专业大三学生周志扬带领“农情觅意,科技助农”团队走进成都市蒲江县开展社会实践,他们编写柑橘管理手册,开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农技培训;依托学校“科技小院”技术共创农科平台,邀请学校专家线上“云”指导;借助学校线上产品推广平台,助力柑橘销售,缓解了柑橘滞销情况,受到当地种植户好评。

        这段难忘的实践过程,也让他们对“川农大精神”有了新感受。周志扬说:“只有真正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看到老百姓信任的目光和感激的笑颜,才能真切的体会‘兴中华之农事’的责任和担当。”

        学校思政核心课也不断探索与“川农大精神”接轨的课程实践,让干巴巴的讲述变为热乎乎的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向大一新生,邀请优秀学生标兵进“基础”课程课堂,讲述他们勤奋拼搏的故事,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侧重历史,“口述历史·川农人的追梦岁月”采访让历史与校史碰撞出火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高屋建瓴,引入乡村振兴情景模拟示范,联系实际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展“自然科学家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微视频拍摄,不同角度的解析倍添趣味。

        “结合‘川农大精神’的思政课课程训练形式,让思政课堂变得丰富而具体,让抽象的爱国爱农情可感、可知、可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晓霞说。

        在“川农大精神”的熏陶下,川农大学子身上爱国爱农、勤奋朴实的特质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80%投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成为助推现代农业、服务西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中不乏川农人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校的殷切期待——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川农大人务必要传承好弘扬好“川农大精神”,让这个宝贵精神财富在巴蜀大地赓续绵延,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夺目光芒。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张俊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