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抗疫彰显中国制度文化优势

    作者:田鹏颖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02版)

        【文化评析·中国文化与全球抗疫】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历史性大考,中国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今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转“正”。取得这种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原因固然很多,但中国制度文化的润泽和支撑不可小觑。正所谓“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保持长治久安、纲维有序,都必须有一套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并形成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制度思想文化,形成、积累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极其丰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资源。从国家治理难度考察,这些制度资源特征在于“(全国)一盘棋”“(始终)一张图”“一竿子(插到底)”,并始终“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这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中央权威得到充分维护。自古以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等,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维系国家治理的制度思想文化。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共同抗疫。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部队各就各位,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人民至上得到充分保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无可替代,当人民生命安全受到疫情威胁时,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了保护。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这是我国史无前例的管控措施,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这是中国制度文化中“人命关天”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延续和印证。

        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得益于我国制度文化优势。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180多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忘我工作,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奋战一线,数百万名快递员冒着疫情奔忙。300多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集结奔赴前线,逆行而上,深刻诠释了中国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

        我将无我得到充分彰显。《后汉书·虞诩传》有这样一句话:“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老子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实施规模空前的大救援,时间紧、任务重,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改建了16座方舱医院,开辟了600多个集中隔离点……这全靠那些怀抱“我将无我”信念的人们的牺牲奉献。疫情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全面做好“六保”,展现着制度文化优势所蕴含的事不避难的奋斗精神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共同命运得到充分印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渡难关。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防控和救治经验。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捐款,向30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防控物资。第一时间出口数以亿计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检测试剂盒、红外测温仪……中国用实际行动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生命,展现了中国制度文化的时代魅力,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共识。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中国制度文化优势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彰显。这是悠久制度文化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下中国制度文化的新篇。

        (作者:田鹏颖,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