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周窝音乐小镇”是怎样建起来的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贾枭梦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04版)

        10月20日,工人在河北省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一家乐器企业加工乐器。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河北省武强县周窝村坚持以文化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依托周窝村良好的乐器产业基础和民居特色,着力打造了有吸引力、高品位的音乐小镇,用音符奏响了村民的致富生活。

    1、小村庄改头换面   

        周窝村位于武强县城西南,有村民256户,959人。

        2012年,周窝村依托乐器产业,引入北京璐德文化公司,计划将周窝村打造成“周窝音乐小镇”。“‘音乐小镇’是啥?”不少村民面露困惑。

        从北京抵达周窝村,璐德公司负责人、后来的音乐小镇创始人董玉戈坦言,自己“如坠原始生活”,房前,生活污水直排,道路坑洼,村里每两天只放一个小时的自来水。

        眼前这一切,与音乐小镇的定位显得格格不入。

        董玉戈从头规划。她住在金音乐器集团的办公楼,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有时候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村里的老百姓不知道董玉戈会把这里变成什么样,但他们知道村子将从此旧貌换新颜。

        董玉戈和北京798艺术中心的设计师朋友对周窝村的民居院落做了单体规划设计,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合音乐文化元素。一期投资8000多万元,对81套民居进行改造,临街的,改成咖啡馆、手工乐器工作室、文化艺术品商店;不临街的,改成别具风格的民居客栈。

        同时周窝村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谋划打造,以文化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带动新农村建设。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翻修,升级改造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又建设了服务中心、中心敬老院,并在村里普及了卫生厕所、健康厨房等。还购置了垃圾箱、垃圾转运车、洒水车等保洁设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成立专职卫生保洁队伍,建立日常清扫和保洁制度,实现了垃圾统收统运、日产日清,清扫保洁常态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如今站在周窝村十字街头,环眼四顾,墙面、街道、院落、雕塑……处处可见音乐元素,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

    2、造出多种业态

        1989年,村民周国芳联络北牌村陈学孔在周窝村建成武强县通达乐器厂,并逐渐发展成为金音乐器集团。金音乐器集团自创立以来,从一个生产乐器配件的乡镇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产量位居全国西管乐器生产企业前列。

        在金音乐器集团做工的多是附近村民,很多村民曾在金音集团下属的乐器厂务工,参与乐器配件的生产、组装、抛光等。但至于什么是萨克斯,以及萨克斯到底能吹出什么声音,不少村民并不知道。

        “要想将周窝发展起来,人才是最重要的,必须从孩子抓起。”董玉戈想得长远,她为此创办了璐德国际艺术学校。

        起初,小地方搞“国际艺术”并不被看好。但事实胜于雄辩,几年后,从刚开始的二三十名学生到现在的600多名学生,璐德国际艺术学校靠口碑赢得了信赖。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会一种乐器,接受音乐的熏陶,白天学文化课,晚上学艺术特长。这所学校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成功输出了4名人才。

        学校既培养人才,也汇聚人才。90后王伟是被吸引来的音乐人之一,晚上在璐德学校教授钢琴课,白天则在音乐小镇的咖啡屋驻唱、创作。几年下来,他手中已诞生《小镇情缘》等10余首原创歌曲。

        为让更多的音乐人聚集到周窝,在这里创作出好的作品,2017年,董玉戈引进北大青鸟音乐集团,在周窝创建大学生音乐创业与创意基地,建设音乐人创作室,举办大学生音乐训练营、音乐节等活动。自2012年开始,每年5月的麦田音乐节和8月的吉他文化节成了周窝音乐小镇的固定活动。节庆期间,大批国内外知名演奏家、歌唱家莅临小镇,每年可为周窝带来游客20多万人次。

    3、奏响致富乐章

        走进金音萨克斯公社,58岁的村民郭玉管正在为游客演奏《南泥湾》。乐曲悠扬,令人陶醉,赢得了游客的热烈掌声。

        郭玉管在金音乐器集团工作了20年,负责给乐器抛光。她开始是在金音萨克斯公社上班。家里除了3亩地的收入,每月在这里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资。郭玉管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新的乐曲,向游客介绍乐器、演奏。“只要吹起萨克斯,就特别享受这种感觉。”

        郭玉管已经学会了几十首曲子,并成为周窝村西洋乐队的一员。“音乐让人变得更年轻,也成了村民的收入来源。”郭玉管说。

        和郭玉管一样,很多村民都成了武强璐德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原来去北京打工的人多,现在除了在金音乐器集团打工,其他大多服务于餐饮、家庭旅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培训。”董玉戈说,村民永远是音乐小镇的主角。

        在北京、天津的乐器圈打拼多年的周窝村村民周卫仓,把目光转回了家乡。在周窝,他开设了一家“伊萨奴”萨克斯制作销售工坊,作为音乐小镇创业者,享受免租金和减免两年税收的优待。“每月售出50余支专业级、400余支普及型萨克斯,生意妥妥的”。

        周卫仓不仅卖乐器,还免费教乐器。音乐小镇也因此组建了一只三四十人的“农民乐队”。周窝村的村民自此真正玩起了音乐。

        近年来,董玉戈通过培训等方式,一直在培养当地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音乐素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音乐小镇。音乐小镇的人气节节攀升。

        如今,周窝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跃动的音符正在这里谱写出致富新乐章。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贾枭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