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时代新风传佳音,党风正、民心顺,不忘初心扛使命……”伴随着村民合唱团的引吭高歌,深秋时节,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一座座整洁美丽的院落……
从生活环境开始
金河镇曙光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区西南方,距市区约10公里。全村共有310户,总人口935人。走进村民孙三九的家,宽敞整洁的院落栽满花草树木,崭新明亮的三间砖瓦房排列整齐。孙三九坐在窗边,连着屋里的WiFi,用手机和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视频。老两口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的养老金,再加上19亩地的收成,生活越来越好。“我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现在的生活非常好,啥都不愁。”74岁的村民孙三九说。
作为自治区级环境创模达标村,村里对过去的“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垃圾归类处理、道路硬化亮化、家家水冲厕所、绿树成荫的小广场、村民在这里生活的充实、惬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7年,村里给18周岁以上的村民全部缴纳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曙光村女55周岁、男60周岁的村民每月都能领到养老金。特别是2018年,全村216户村民安装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厕所,‘厕所革命’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曙光村村支书高二忠说。
从生产改善寻根
曙光村真正走上发展的“高速公路”要从2000年算起。村民真正的第一桶金要从奶牛养殖业算起。曙光村依托伊利和蒙牛公司的奶源需求和村民的自身条件,加上种植的玉米和玉米秸秆能解决饲草料的优势,人均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元左右。
2007年曙光村迎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村领导班子又为村民继续谋划致富新路子,修建起厚墙体温室300栋。由村民认领经营,户均1栋,每栋大棚年均收入达两万元左右。依托本村大棚多的优势,打造了蒙苗蔬菜专业化育苗基地。由于技术成熟、品种优良,所培育的种苗辐射呼市周边,年出苗量在1000万株左右,年销售额达700万元,壮大了本村的蔬菜产业优势。
2019年曙光村产业再上新台阶。结合当下电商和“互联网+农业”新发展趋势,“正北方云仓”电商平台在曙光村诞生。正北方云仓拥有近5000平方米的仓储空间,与内蒙古15家知名食品企业和10家物流公司合作,存放商品500余种,是集第三方仓储托管、代打包、代发货、代收货款等服务于一体的电商平台。电商平台的创立不仅激活了曙光村的新产业、新动能,同时也为曙光村的农特产品销售提供了新路子,通过建立天猫、京东、拼多多、有赞等线上销售平台将农特产品销售出去。
从精神和制度层面展现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曙光村民的物质生活好了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也铆足劲儿走在前头。近年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团结友爱,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子孝妻贤蔚然成风,2017年曙光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村子最南头坐落着文化大院,疫情前,每周二、四、六的晚上都会有村民聚集在这里排练。文化大院东侧是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占地13000平方米,这里不仅设有笼式足球场,还有用于演出的大舞台,广场的东侧还有一座水冲公厕。
曙光村里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村民自发组建了各类文化队伍,有广场舞团每晚在小广场舞动健身;有小剧团用当地“蒙汉调”歌唱党的好政策,歌唱美好幸福生活;逢年过节,有150多人的秧歌队在村里闹九曲……
要问曙光村巨变的秘诀,村支书高二忠说:“简单两条——紧跟党的富民政策和紧跟时代科技进步。这两年村里的党建工作也走在前列,效果巨大。”
曙光村给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给每位党员制定了学习和工作制度,每位党员包联环境治理和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党组织对每名党员进行监督,并把每名党员学习、工作情况记录在党员积分管理记分册中,到年底对每名党员进行考核。
全村共有党员35名,均在本村居住,且都能正常参加村内党组织活动,全村无失联党员。“我是个外地人也是一名党员,刚来这里做生意时,村里有党员活动或者召开党员会议时,他们都会让我去参加,告诉我村里最新的政策,同时还会请农业专家对我们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后来我就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这里,这里的党支部很有温度,在这里干事也有劲头。”蒙苗育苗基地负责人曹鹏告诉记者。
最得民心的是曙光村党支部打造了“阳光三务”,将村里的党务、村务、财务等各项内容全部公开并逐条上传,村民在家用手机就能知道村里发生的一切事务,做到了真正的“阳光三务”,深受村民信赖和好评,跟着党村组织奔小康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通讯员 田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