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与老品牌的相加,焕发出新时尚;老字号与非遗的相遇,是艺术的激活;非遗与非遗的互通,是相互的加持。上海美术学院通过传承人、设计师与品牌联手,不断拓宽传承创新道路,有文化加持、有时代响应,让扶贫之路更坚实。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上海美术学院在这场战役中,通过学院创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下称PACC)”,展开“非遗跨界创新助力精准扶贫行动”,针对贫困地区对外部资源的需求,集结多元社会创意资源为非遗助力,为扶贫工作拓展路径。设计师、时尚品牌、老字号、非遗传承人等进行链接、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非遗扶贫案例。该行动先后涉及青海果洛、四川阿坝、贵州赤水、新疆喀什四个地区,涉及的非遗扶贫项目主要有赤水竹编技艺、牦牛绒编织技艺、藏银锻造技艺等创新设计。这些项目对非遗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关切社会民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院对培养师生科研能力,让知识服务社会,也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新模式。
传承人+设计师 格桑花到都市留香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藏族服饰中的腰带,常常采用格桑花作为装饰,运用传统金银材料锻造工艺进行加工,其样式既华丽又粗犷。银饰锻制技艺,由绘图到雕刻完成有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擦洗和抛光等环节。
通过将“藏银传承人+设计师”的模式进行再开发,让格桑花在都市服装、箱包上暗香浮动,通过传承人的精雕细琢融入现代时尚潮流中,让格桑花和幸福花从高原盛开,到都市留香。“幸福吉祥”的格桑花通过银饰手工锻造技艺融合到当代的黑色朋克风服装系列设计中,藏族银饰古旧的感觉,形成了具有原始张力的朋克现代风。在PACC的策划下,果洛银饰锻造传承人段松文和设计师何然牵手合作,创作一系列“格桑花”藏族银饰服饰系列产品,充分展现了手工技艺与潮流文化结合所产生的时尚魅力。格桑花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下一步,格桑花IP将展开孵化之路。
老手艺+老品牌 藤编篮带出自行车休闲风
传统手艺和传统产品的融合——凤凰自行车上的藤编篮,带出了一股郊野休闲气息。2019年11月,藤编车篮凤凰牌自行车在中国国家进口博览会上展示发布,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2020年8月,该款非遗凤凰牌自行车完成生产,在凤凰官方旗舰店上线。
自行车上的藤编篮,是贵州遵义藤编传承人马毅制作的,他是上海大学2018遵义赤水竹编研修班学员。通过学习,马毅开始了藤编的跨界创新,2019年在PACC的策划组织下,凤凰牌自行车与马毅牵手合作。此外,马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传授藤编技艺来带动贫困村民就业,目前已有300余名村民从事藤编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类似这样在非遗研培班中走出的学员不在少数。
在上海长大的人,总是忘不了淮海中路飘来的浓浓奶油味,那是哈氏的味道,陪伴一代代人成长。上海哈尔滨食品厂是首批上海老字号企业,也是海派制作技艺区级非遗项目。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遗项目,是“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2017年非遗司设)的重点帮扶项目。赤水竹编选用两年左右的慈竹,通过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蔑、拉丝等20多道工序,一厘米宽的竹片被分成20根竹丝,经过编织制作成各种竹编工艺品。
在工作站的推进下,上海与贵州的非遗项目跨界合作,推出“竹报平安”哈氏点心礼盒篮,竹编为糕点增添一份古朴韵味。礼盒篮的生产制作由赤水非遗传承人牵头,组织当地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特别是贫困户人群参与,全部采用古法竹编技艺手工制作完成。目前已顺利完成两批订单,经过三个月的生产训练,在产能方面已有大幅提升。
老字号+非遗 英雄钢笔更显英雄本色
2020年,“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2016年非遗司设)不断推进相关培训及研发项目,经过第三次果洛考察,PACC与英雄钢笔合作推出了格萨尔“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设计,推进非遗与老字号的跨界合作。
格萨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之乡”,而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英雄钢笔”是上海老字号企业。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团队策划将两个“英雄”进行融合,通过非遗跨界合作,完成了一个新的“史诗”作品——格萨尔“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帮助果洛地区进行文化传播推广。
其中格萨尔王的绘制由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土登伟色完成,藏文书写由德昂洒智藏文书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完成。加上格萨尔英雄史诗,三项非遗技艺的共同加持,让英雄钢笔更显英雄本色。
格萨尔“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让格萨尔走进现代生活,英雄钢笔因此拥有了更高的文化收藏价值,英雄的内涵镌刻上这个时代的印记。
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她是PACC的运营总监,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章莉莉教授,她是这些成果的灵魂人物,为此,她曾获2018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光明日报和光明网颁发的“非遗年度人物提名”称号、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活力非遗致敬人物称号。
传承人、设计师与品牌的联手,让我们看到了不断拓宽的传承创新道路。老手艺与老品牌的相加,老字号与非遗的相遇,非遗与非遗的互通,是相互的加持,让他们在新时代被激活,焕发出新时尚。上海美术学院的实践,从扶贫出发,以非遗活化构建了多元的设计介入手法与实施落点;从非遗保护出发,让扶贫之路可以更坚实,因为有文化加持、有时代响应。以非遗扶贫,上海美术学院走出了人才培养的一条触及心灵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作者:陈青,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