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在浙江德清禹越镇三林村的万鸟园,但见数以万计的白鹭或翩翩起舞,或相拥嬉戏;周边绿树成荫,清水荡漾;临水栈道上,过往游客的脸上挂满了微笑,时不时地轻声赞叹眼前的江南水乡风光。
“从2016年5月起开建‘万鸟园’,经过两年多的建造,周边的景观焕然一新,建造了亲水平台、木质步桥和休闲场所,同时以乡村客栈、咖啡餐饮、游学工坊等业态空间为主体,构建起‘鱼、鸟、林、果、人’相互依存、共美共乐的三林水乡生态系统……”三林村党总支书记沈炳奎说。
“数字乡村一张图”——提升乡村治理“好帮手”
今年6月11日,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在三林村发布了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发展指数,不仅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首次有了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还让三林村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走到了前列。
“现在村里很多工作都与数字化有关,比如乡村治理、产业提升、乡村运营、生态建设等,渗透进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沈炳奎自豪地说。
之后,沈炳奎带记者来到北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打开“数字乡村一张图”的电子大屏,一幅实时动态图就呈现在眼前。村里水质情况如何、环境卫生清理是否到位、哪里有意外情况发生等信息都会及时在图上显示。“足不出户,就能随时掌握全村动向。”沈炳奎笑言,“特别是对农村防汛作用更大,以前防汛都是传统的现场巡查,耗时耗力,还危险,现在有了这个图,像降雨量、河湖水位等实时监测数据比现场查看还精确。”
沈炳奎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三林村通过后台数据监测,及时排查并完成整改各类隐患35处,“数字乡村一张图”已经成为三林村提升乡村治理的“好帮手”。
各类社会资源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助推力”
三林村和浙江省农业区域合作促进会共同发起了“乡村网红学院”项目,专门培养乡村“代言人”。目前已经培养出来一批优秀的“网红达人”。村党总支副书记姚芳莲说,这些达人中有的是主播,有的是乡村创业者,通过视频拍摄、网络直播等数字化工具,开拓增收路径,助力乡村颜值提升。
2005年大学毕业后回村开办乌龟养殖场的陈忠梁,创业一直不顺利。2018年,他到“乡村网红学院”,参加了网络销售培训。去年,陈忠梁的销售额突破了400万元。“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真的很重要。”陈忠梁深有体会。如今的三林村,像陈忠梁这样通过网络销售自家产品村民已经有100多户。
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参与,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助推力”。沈炳奎扳着指头说,近年来,很多业界大佬纷纷来村里合作,如与淘宝合作打造的共享直播平台,大幅提升农产品收益;与蚂蚁金服合作,让村民贷款变得更加安全便捷;与喜马拉雅合力建设的乡村数字图书馆,在弘扬文明乡风的同时也丰富了乡村文化……
率先探索“一图全面感知”乡村智治新模式
如今,白鹭纷飞的万鸟园不仅游客不断,还建成创客基地,引进文创、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客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9年,三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三林村也成为了全国文明村。
三林村的今天是德清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清以“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50多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141个村(含村改居)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探索“一图全面感知”乡村智治新模式,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就在10月,德清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数字乡村一张图”数字化平台建设规范》和《乡村数字化治理指南》两项县级地方标准规范,并将于12月1日实施。接下来,德清县将实施城乡三维地图建模、乡村治理多规合一应用等20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和治理能力。
一直关注三林村数字化建设的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杜英森认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填补城市发展的数字鸿沟,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数字化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让城里人也因为乡村而幸福,让城乡百姓收获更多“数字生活”的满足感。
(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王钰涵 本报记者 严红枫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