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内蒙古:

    树立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03版)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治沙女杰殷玉珍站在自家的防火瞭望台上,望着自己栽下的6万亩林地和2017年建起的林果加工厂、玫瑰园、别墅,心中满是自豪。以前让人无处安家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已脱胎换骨。

        毛乌素沙漠曾被称作“死亡之海”。十几年前,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不到5%,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2019年,毛乌素沙漠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70%,年降雨量已经有400多毫米,超过500种生物在这里安家。

        毛乌素沙漠的沧桑巨变,正是内蒙古大规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加强荒漠化防治的生动实践和写照。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入了生态理念更加普及、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建设更加科学的新境界。

    生态保护的战略定力前所未有

        曾经,在草原上开矿成为内蒙古资源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在锡林郭勒,露天煤矿的开采一度让草原变得满目疮痍。

        从2016年开始,痛定思痛的锡林郭勒盟把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今年,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内67家工矿企业的73个采矿权和77个探矿权进行了依法退出及注销。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比例达到100%。

        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罗虎在说,今后,草原将不再新上矿山开发项目,草原上不再开口子。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定位。锡林郭勒盟是距首都最近的大草原,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盟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守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全力保护好锡林郭勒大草原,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生态风景线。

        “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鲜明地树立起来,所有区域、所有领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发展都要体现坚持这一导向的要求,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兴安盟盟委书记张恩惠的话掷地有声。

    全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国土绿化面积每年推进1000万亩,相当于5年里每个内蒙古人种草种树两亩。在内蒙古涌现出最多的劳模就是“生态卫士”。

        20世纪80年代开始,抱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决心,殷玉珍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痛困扰的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让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目前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当地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

        2019年,苏和老人在北京天安门受到了共和国70周年“国家英模”的礼遇。这位远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的“治沙愚公”,提前从阿拉善政协主席岗位退下来,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沙漠里,苏和与家人人工栽植梭梭苗3000亩约9万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形成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一道生态屏障。

        在锡林郭勒阿巴嘎旗牧区,为了保护草场,廷·巴特尔带领牧民严格落实草畜平衡责任制,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新三牧方法。毕力贡是这里的牧民,他的9450亩草场上最多时曾养过1400多只羊。如今他的草场上只养了400多只羊和60多头西门塔尔牛。毕力贡说:“多养牲畜不行,旗里规定草畜平衡不让多养,再说超载后草场退化等于自绝生路。”在内蒙古草原上,正在实施的“新三牧”工作,极大地转变了农牧民经营观念,保护草原开始成为不少牧民的自觉行动。

        截至目前,内蒙古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共涉及农牧民1000多万人,为使退化严重的草原彻底休养生息,不少牧民告别了世居的驻牧地,移入城镇或移民村。

    科学治理恢复青山绿水

        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内蒙古馆前的草坪可以任人行走,这是内蒙古培养出的本地草坪,耐寒、耐盐碱、耐旱,生命力旺盛。

        如今这种草坪在呼和浩特大青山脚下蔓延上万亩。修复后的呼和塔拉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余种恢复到5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监测数据总体提高近12倍。几年前,大青山脚下还是乱石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企业遍地。大家的腰包鼓了,却丢失了秀美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一片质疑声中,呼和浩特市幡然醒悟,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大刀阔斧,坚决对污染企业按下停止键,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彻底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采挖砂石的落后生产方式。

        耕地退化、沙化也是严重的生态问题。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1.3亿亩,有草原面积13.2亿亩,农田风蚀沙化,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以科技创新助推生产发展,还土地以本真,还山川以本色?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院长路战远教授,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推广作为科研工作的切入点,2015年,他带领的团队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技术。推广这项技术,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扬沙60%以上,作物平均增产6%~12%,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农牧交错区免耕播种难、播量及播深控制难、免耕保苗难等关键性技术难题。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牢记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地位,承担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责任,以巨大力量和坚定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

        (本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