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
从东海之滨到金沙江畔,跨越千里,山海情深。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省嘉兴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高质量对口帮扶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宜宾市,全方位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山海间从“牵手”到“拥抱”,对口支援架起脱贫攻坚致富桥。近3年来,嘉兴市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2亿元,帮助实施145个各类项目,惠及阿坝、宜宾贫困人口近10万人次。嘉兴市倾尽所能,用心用情,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对口地区潜在优势,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截至2020年2月,嘉兴市结对的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九寨沟、黑水和宜宾市屏山4个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3年来,嘉兴累计向阿坝、宜宾投入援建资金5.2亿元,共帮助198个贫困村、67045人脱贫。嘉兴累计接收阿坝、宜宾贫困人口就业2419人,帮助阿坝、宜宾建档立卡贫困户19343人次实现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嘉兴向阿坝、宜宾选派干部人才702人次、党政干部培训10511人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读职业院校人数689人
1 “飞地”扶贫,共建共赢强造血
站在新建的德国工业标准厂房前,九寨沟县国投公司的业主代表陆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再过一个多月,两家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企业就可以进场开工了,这样的速度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
作为一位来自西部贫困地区的干部,陆勇亲眼见证了跨省的“飞地”抱团模式1年多内从设想变成现实,2019年5月,嘉兴市嘉善县、丽水市庆元县和九寨沟县签订“飞地产业园合作协议”;7月,注册、组建、成立嘉善九庆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8月至10月,完成项目立项、规划方案设计和土地挂牌;11月,开工奠基。
九寨沟县与嘉善县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县,庆元县与嘉善县是浙江山海协作结对县。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个大胆的“飞地”抱团模式启动,三地携手打造跨省“飞地产业园”,共创东西部扶贫“飞地”经济新模式。
“项目首期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为九寨沟县每年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益,可用于44个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惠及38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陆勇说。
深耕东西部扶贫协作,嘉兴市已不再是“单向输入”的简单帮扶,而是逐步转变为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惠及双方的紧密互动。“飞地抱团”模式,让帮扶资金变成了股金,植入了“造血功能”,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理念。
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的“南湖—若尔盖”飞地园区于2019年12月底开园,通过“投资固定回报+租金税收返还”的方式,每年为若尔盖提供1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益。目前已有两个项目入驻园区内,预计达产后年产值2亿元,亩均税收约48万元。
嘉兴经济开发区—黑水“飞地”扶贫抱团产业园一期2019年6月竣工使用,项目总投资1.92亿元,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平湖—九寨沟“飞地”科创园,总投入1亿元,有5家企业入驻。随着多个“飞地抱团”项目的落地实施,结对地区同步兑现了可观的收益,其中嘉善县“飞地”2019年返还九寨沟700万元、2020年返还1070万元,南湖区2020年返还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跨省合作产业园积极打造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优质平台,且定位几乎都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资源共享、高层次合作,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释放出无限活力与生机。
2 产业扶贫,能需对接有活水
自动“喂入”原料棉条,自动“吐出”成品纱线。上万平方米的车间整洁明亮,整齐排开的几十台涡流纺纱机正高速运转,27岁的唐凯值守在生产线。2019年刚入职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时,唐凯第一次操作机器,手都在发抖,而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挡车工。
曾是贫困户的唐凯家住宜宾市屏山县屏山镇永康村,“现在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人,心里很踏实”。算上计件工资,她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
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户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侯春春说,2019年4月企业投入试生产,当年就实现营业收入2亿多元,吸纳31名贫困户就业。2020年6月中旬,二期项目开工,全部建成后纺纱机总规模将达到500台,可形成年产120万锭纱线生产能力,新增千余个就业岗位。
“屏山有水库库区留存电量优势,海盐纺织产业有转移升级需求。”海盐县挂职干部、屏山县委副书记王坚说,这个结合点,让双方“眼前一亮”,共建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恰好能够精准对接两地的“所需”和“所能”。
着眼于两地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海盐所能”与“屏山所需”实现精准对接,努力打造西南最大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亩均税收低于12万元的项目不引,落后代际的设备转移不接,要把扶贫协作示范园的投入产出水平提上去。”王坚说,园区规划之初就有了“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产业扶贫、东纺西移,这个“移”绝不是产能平移,而要助推当地产业升级。
截至2020年8月,园区已引进33家纺织企业,其中投产16家,签约纺纱产能377万锭、纺丝9万吨、织布1亿米,计划总投资143.8亿元,投产后可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桐乡市龙头企业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阿坝州33亿元,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浙江沃伦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20万元建设阿坝州沃伦特牦牛绒加工项目;平湖市投资屏山县10亿元,建设浙川平湖时尚产业园;秀洲区大力推动五芳斋公司与若尔盖县签订合作协议……因地制宜找准结合点,产业扶贫更精准。
3 消费扶贫,产销联动解痛点
国庆节期间,嘉兴市首个消费扶贫专柜在市区合乐城商贸综合体亮相。货柜陈列除了饮料、零食等快销品,还增添了嘉兴对口扶贫地区的产品,扶贫产品的销售额要求占专柜销售总额的30%以上。
据悉,嘉兴将分阶段投放首批100个扶贫消费专柜,作为常态化推广,将开辟“嘉兴—阿坝”“嘉兴—宜宾”消费扶贫专区,集中推销对口扶贫地区的优质农产品。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嘉兴水果市场,粑粑柑、青脆李、石榴,个头饱满、新鲜多汁。嘉兴水果市场与四川、湖北、贵州等结对地区的果品产区建立紧密联系,探索出一条依托专业市场走出区域农产品产销合作带动消费扶贫的新路径。仅2019年,嘉兴水果市场的果商向四川地区收购的水果总金额就达1.55亿元。
“紫皮大蒜是黑水县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于海拔2800米的高原地带,品质非常好。”海宁市供销社党委副书记何浩力说,通过消费扶贫去年帮助黑水县销售农产品200余万元,惠及当地贫困户68户。
农副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痛点。嘉兴市突出模式创新,进一步做大消费帮扶,为贫困地区与消费市场架起了联通桥梁。2019年累计帮助对口帮扶地区销售特色农产品5.7亿元。
2020年4月初,嘉兴海宁市诞生了一份别样的消费大单,订购金额1亿元。双方通过探索建立“市场化+政府化”两条腿走路战略合作机制,用“消费”带“扶贫”,实现西部优质产品进军东部市场。
这份扶贫产品订购合同由海宁市名特优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黑水县潮城实业有限公司与四川云背篓科技集团签订。根据合作协议,四川云背篓科技集团将提供“川字号四川扶贫”系列产品,并授权海宁市名特优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在嘉兴地区销售。双方在农产品品牌赋能计划、产业扶贫及消费扶贫对接、县域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我们不仅要共享广阔的东部市场,还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平台优势,从根本上为帮扶地区的农业赋能,以先进的理念推动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化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扶贫的政策红利、市场红利最后都能真正落到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上。”嘉兴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市对口办)相关负责人说。
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东西部扶贫协作让嘉兴与四川对口帮扶地区凝聚了跨越千里的亲情,大家在越来越紧密的交流中共建帮扶大格局,奏响实现全面小康“大合唱”。
(本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