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广州开馆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郑维群 肖建喜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2日 09版)

        本报广州10月21日电(记者吴春燕 通讯员郑维群、肖建喜)10月20日,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揭牌。该馆又名“星玉阁”,意寓中医文化对人类的贡献如星光灿烂,似玉石永恒,共收藏了数万份文献资料及实物藏品。钟南山院士为该馆题写馆名“抗疫文献馆”,中央文史馆馆员张大宁题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揭牌仪式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表示,建设抗疫文献馆,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有关政策、推动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实际行动,也是加强古典医籍精华梳理和挖掘,助推中西医抗疫研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更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具体实践。张建华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校友多加关注,多多支持,把参与抗疫、记录抗疫、宣传抗疫的宝贵文献和实物资料都汇聚到文献馆中来,为传承抗疫精神、战胜传染疾病出一份力。

        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对抗疫文献馆揭牌表示祝贺,并就如何办好文献馆,推动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两点意见,一是修医德,行仁术,传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二是抓时机,寻突破,研究推动中医药创新性发展。他建议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借助抗疫文献馆的文献资源,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的思想内核、理论逻辑和实践方法,深度挖掘广东中医药应对大灾大疫的丰厚积淀,坚持中西医并重并用,筑起化解防范重大疫病疫情的医疗防线。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图书馆馆长张大庆教授对校友心系母校、支持母校建设的义举表示感动,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率先建成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表示赞赏,认为抗疫文献馆“用心细致,很有特色”。在讲座中,他表示,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正纷纷开展相关工作,这些记录和档案将有助于后代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据悉,该馆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负责筹建。自今年6月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召开抗疫文献全球征集发布会,面向校友和民众广泛征集抗疫文献和中医古籍,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校友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捐赠,仅4个月时间便采集到纸本外文图书167种、纸本中文图书798种、纸本古籍134种、数字化文献9276种、学位论文34605种、报道文献16722条、学术论文4992种、视频343个、实物藏品164件。在征集到的抗疫古籍中,年代最久远的是清嘉庆十三年张海鹏刻本《种痘心法》一卷和《种痘指掌》一卷。

        实物中展出了一套特别的“战地婚纱”。在疫情之初,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护士唐杏杏主动推迟婚礼、请缨援鄂,医疗队队员用隔离衣为她改制婚纱,举行线上“婚礼”,这套珍贵的婚纱曾被广东省博物馆借展。馆内展品还包括援鄂医生入党宣誓词手稿、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队)队员签名的防护服、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签名的旗帜,还有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大量中医处方手稿、中医护理方案、护理记录等。

        抗疫文献馆的墙上还展出了馆藏岭南抗疫古典医籍、李国桥教授与青蒿素研究推广、附属医院医护人员从非典到新冠的坚守与担当等珍贵图片78幅,让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医药抗疫文化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