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深圳先行示范、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

    作者:刘世锦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04版)

        深圳始终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开放包容、敢试先试、转型升级的品格和实践,成为展现发展奇迹的窗口、弘扬创新精神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又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以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对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提出了总体要求、战略部署和政策指引。承担这一使命,深圳既要应对诸多挑战,更是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

    要素市场化流动和配置是改革重点

        从市场体系建设看,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市场,但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领域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差距较大。深圳在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后,也面临着日益增多的要素条件约束,如土地、人工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现有要素支撑下的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减弱,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

        针对这些情况,《方案》明确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对土地要素,支持深化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如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等;对劳动力要素,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对资本要素,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如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对技术要素,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对数据要素,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等。

        要素特别是中高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应依托于高标准、高质量的制度政策环境。《方案》强调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强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实现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强调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

    全面提升要素供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质量

        深圳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在提升要素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间治理水平等方面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更大范围、更具战略性的发展环境问题。近年来,深圳在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的水平上,仍能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时力争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在全国城市中走在前列。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人力资本提升、资源环境容量和城市扩展空间受限制约持续增长等挑战。深圳必须在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上下一盘很大的棋。

        为此,《方案》提出要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在教育方面,扩大在深圳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保障方面,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制度,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文化体育方面,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方案》提出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完善清洁能力供应机制、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也是促进深圳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方案》提出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使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推动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

    以特区精神营造改革氛围

        改革的目标、重点、政策确定以后,改革的机制至为重要。《方案》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保障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有机结合。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指方向,明确大政方针、战略布局,不能走偏;二是划底线,搞清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局面要避免。在此前提下,何种体制机制政策符合当地实际、管用有效,还是要靠基层试验,靠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去试,通过试错找到对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摸着石头过河”仍未过时。改革开放发展中总是要面对大量未知和不确定的因素,不同时期要过不同的河流,并非只过一条河就可以了。真正的改革是体制机制政策的创新,而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怎么搞,城市企业改革、价格改革如何推,事先并不清楚,在试的过程中逐步摸出一条新路。许多成功的做法,是地方、企业先试,效果不错,中央发现后总结提高,推广到全国。我国经济进入中速稳定增长期,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哪些行业、哪些地方能够率先突破,哪种办法切实管用,也是不大清楚或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需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去参与、去试验,给出较大的试错空间,好的体制机制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

        改革是一个跋山涉水、攻坚克难的过程,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环境氛围。首先要弘扬特区精神。所谓特区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不畏艰险、不惧迷茫,在重重压力和阻力下闯出一条新路。特区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能坚持,不能削弱,而且要发扬光大。其次要注重在改革开放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选拔使用有创新精神、敢于并善于改革、愿干事能干事且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有了这样一批人,许多以往看起来很难做到的事情就能做到,许多预想不到的能够激发社会生产力、创造力的办法就能脱颖而出。再次是探索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评估推广机制。健全促进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改革方案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贡献聪明才智,了解、理解改革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增强对合理利益关系调整的包容性。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改革开放创新中的容错纠错机制,使勇于改革的干部无后顾之忧。科学把握改革的动态进程,对成功的做法应及时总结、提炼、提升,使之可复制可推广,推动新时期的深圳经验对全国改革开放发展发挥积极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刘世锦,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