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潺潺的河水闪着波光,别致的小院错落有序,收获的季节里,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的扁担村显得越发美丽。扁担村地处淮安、连云港、宿迁三市之交,因村中有一条像扁担一样贯穿东西六塘河的扁担河而得名。悠悠河水,见证着这个村庄的幸福变迁。
“白鲢5元一斤,黑鱼18元一斤……”这些天,扁担村的姚晓楼格外繁忙,他的“虾闹闹”垂钓乐园每天都要接待一二十名游客。姚晓楼兴奋地告诉记者:“人气旺时,我这一天能收入400元,幸福感噌噌就上去了!”
这样的幸福感来之不易。2016年,扁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94户365人,平均每五六户就有一户贫困户。垃圾成堆、河水黑臭,一到雨季,村里坑洼狭窄的土路便泥泞不堪,机动车“难进难出”,锁住了“出路”,也锁住了“财路”。每家每户只能守着承包的“一亩三分地”,稍微有点能耐的人便常年外出打工,村子也被列为省定经济薄弱村。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扁担村对村内乱堆乱放杂物、破败猪圈禽舍、旱厕、黑臭水体、家前屋后垃圾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治,整体提升了村居环境,彻底告别了“脏乱差”。全村还同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主次干道亮化、硬化,对370户农户的墙体进行分期规划贯标提升,还完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休闲步道、绿化景观、公共厕所、沿河栈道等多个项目先后推进,这才有了今天的美丽景象。
“扁担”的一头挑起了绿水青山,另一头便担起了金山银山。“肯动脑筋,到处都有饭吃!”扁担村党总支书记范从伟说,“全县最好的企业今世缘酒厂4A级景区就在我们村不远,我们跟它对接,发展乡村旅游。不到两三年,垂钓、农家乐、烧烤屋,一家家都富起来了,每年可接纳游客10万人次。”
“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村里农家乐、土特产的生意都不错!”赵阿姨是众多在家门口从事旅游服务的村民之一,她将自家的屋子翻修一新,做起了民宿生意。
2019年8月,高沟镇和淮安市休闲农业协会、淮安市休闲渔业协会达成框架协议,积极争取国家休闲渔业协会支持,合力将扁担河打造为国家级钓鱼竞赛主场地之一。以此为契机,村级餐饮、游乐场所及服务业发展迅猛,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有效帮助了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除了乡村旅游,“扁担”高高挑起的,还有稻虾养殖、瓜蒌种植、蚕桑种养三大产业。高沟镇镇长许志武说,全村2800亩地,规模种植的三大产业达到2100亩,注册生产的“扁担村”“扁担河”“扁担印象”“扁担姑娘”等系列50多个商标产品有效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就业致富奔小康。
在占地600多亩的瓜蒌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木桩上布满了相互缠绕的瓜蒌藤蔓,铁丝网下一簇簇瓜蒌挂满枝头。种植大户徐光煌正在田间忙碌着,“别看这瓜蒌看上去不起眼,浑身都是宝,瓜蒌籽营养丰富,瓜蒌皮和瓜蒌根晒干可以做中药。今年瓜蒌长得不错,预计10月底收获时亩产能到300斤。深加工炒熟,按一斤30元算,亩产接近1万元”。小瓜蒌成了徐光煌的“金瓜瓜”,前两年他在扁担河边建起两层的别墅“徐园”,生活好不惬意。
“如今,在县里和镇里的领导下,蚕桑扶贫产业园建起来了,到蚕桑扶贫产业园打工,自己在种地之外多了一份收入,家庭和工作都能兼顾,日子越来越好。”从搬出茅草房到住进宽敞的新房子,从下河抓鱼到“多条腿走路”发展高效农业,再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华一美来说,这些年扁担村的变化太大了。
目前,全村建有4个农业合作社,留守村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到大户领办合作社务工。2018年年底,扁担村脱贫90户356人,2019年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年底的8600元增长到了2019年年底的超两万元,年增长超23.5%。
乡村振兴要塑型,更要塑魂。村风民规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可以有效解决法律手段管不到、说服教育管不好、行政措施不好管的难题。近年来,扁担村新建116平方米村史馆,建成了占地800平方米包含21个功能室的综合服务中心。村里还打造了理论宣讲、文化志愿等五大平台,组建起村级文艺宣传队,全面开展文化会演、科普教育、法治宣传等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定期开展的舞龙舞狮、淮海琴书、淮海锣鼓等文化活动,更是广受村民欢迎。
人居环境变美了、村庄资源盘活了、农民腰包变鼓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短短几年,扁担村真正从“面子”美到“里子”,“穷扁担”变成了“金扁担”,挑着全村人走上了幸福的小康之路。
(本报记者 刘已粲 本报通讯员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