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应用型本科如何念好新工科建设“三字经”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晓阳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2日 08版)

        张艺沥是南通理工学院创客空间社团的首届团长,大一进校初期就和同学一起创建了创客空间社团,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带领同学一起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从操控检修无人机到设计制作水下机器人,他对电气控制、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他却凭借出色的表现被上汽录用。“学校一系列竞赛的锻炼,使我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锻炼了我的创新能力。”张艺沥说。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南通理工学院一直在探索:新工科改革怎样念好需求、过程、实践的“三字经”?如何使新工科建设成为学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动机和联动器?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重需求:一手托两家,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3D打印项目一等奖,省部级CAD竞赛一等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说实话,这些荣誉得益于学校的项目化培养。”张昊说。

        张昊是南通理工学院“新工科”课堂的“尝鲜者”,是全校第一个“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3D打印技术强化班”的学生。与传统班级培养模式不同,项目强化班是按照企业特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以“小灶”形式开展教学,努力将学生向企业急需人才的就业岗位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的知识有什么用。

        像“3D打印技术强化班”这样的“新工科”课堂,南通理工学院还有14个。南通理工学院项目强化班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打造新兴人才培养的实战平台,有利于形成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新工科”建设和激活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整体动力。

        “以需求为导向,学校就要做好‘一手托两家’的工作,一边是学生培养,一边是企业需求。”南通理工学院副校长吴国庆这样形容项目强化班培养计划。

        教师队伍是项目强化班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南通理工学院实施企业学业“双导师”制,学业老师被派到企业参与技术改造、项目设计和产品研发,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聘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打造了一支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在“新工科”课堂的带动下,学校的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工科”项目已开花结果。

    全过程:教、学、赛相长,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这是我们创新团队研发的‘光纤自动剪切设备’,这是‘多功能焊接考评工装’,这是‘农作物远程处理系统’。”在实验室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706班李志刚同学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一件件从自己手中创造出来的作品。如今,这名95后年轻人所在的“紫琅工控”团队已成功授权受理发明专利22项,在各类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等36个团体奖。

        “憋着一股气,逢赛必上,有奖必争”是“紫琅工控”团队的追求。课堂外,团队成员扎进实验室中,对着数据手册反复研究单片机和各种元器件。有时,为了完成一项调试经常会熬到深夜,会为了一个小细节而不厌其烦地检验数百次,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团队指导老师林盛昌表示:“这些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比赛,拓展了眼界,弥补了不足,能更精准地判断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新工科’的‘新’就是要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南通理工学院副校长李晏墅告诉记者,学校致力于开展“以能力为本”的“竞赛育人工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做到人人参加竞赛,个个重视能力培养,让学生与市场需求贴得更近,与应用创新贴得更近。

        为激励人人参与竞赛,南通理工学院围绕学科竞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根据赛程设置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阶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4个学科竞赛学分,纳入毕业条件,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获得4个学科竞赛学分方能毕业。

        近3年来,南通理工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36项高水平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竞赛中斩获各类大奖,获奖总数达1365人次。

    强实践: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以致用

        “我的毕业设计是从以集装箱为灵感,引申出集装箱堆叠设计,最终抽象化处理,提取模块化设计理念。”在实习期间,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张晗雪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城市像素”的理念为琢邑(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解决了集装箱在景观设计中模块化运用手法的问题,成果得到了企业技术负责人的高度肯定。这一设计将有望运用到江阴临港新城“集装箱码头”公园设计项目中。

        “面向实际问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注重以应用为要。”南通理工学院校长、党委书记王宝根告诉记者,过去的毕业设计基本上是由指导老师事先拟定好题目,学生凭空想象,很难与企业实际状态有效对接。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则是鼓励学生深入实习单位搜集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选题,结合生产经营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课堂与工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练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也逐渐培养出一种企业家精神。”

        南通理工学院在指导教师、实习经费、科研设备和实训场地等方面提供保障,让学生无后顾之忧,能够专心“真题真做”。在良好的保障条件下,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生对燃料电池电堆进行振动分析,为燃料电池性能检测、认证提供新的测试方案;新能源专业毕业生为企业生产中的湿法刻蚀工艺进行设计优化,提升了电池片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对某空压机关键零件方缸体进行设计和研究,为企业解决了产品质量稳定性问题……一位位毕业生以产业链相关专业为聚合,出色地完成了各道“真题”。这引起了企业的极大兴趣,很多企业已经点名邀请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世界变化太快了,许多产业正在被颠覆。你教的学生就要适应变化的未来世界。”在南通理工学院董事长陈明宇看来,这就是应用型本科探路“新工科”的核心。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晓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