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对许多贫困地区而言,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大制约。目前,贫困地区通硬化路、通客车等工作进展如何?交通保障如何助力贫困地区打通扶贫“动脉”?
9月28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进行了回应。
具备条件的乡村100%通路通车
贫困地区新建和改建公路12.5万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开通“金通工程”客运班车……近年来,随着交通扶贫工作开展,四川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状况一去不复返。
四川等省贫困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善,是全国交通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缩影。据戴东昌介绍,目前交通扶贫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经基本完成了“两通”任务。
“两通”,指的是通硬化路和通客车,是交通扶贫两个兜底性目标任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到今年8月底,已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
数据显示,2016—2019年,在交通扶贫的支持下,我国贫困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建设了约9.6万公里硬化路,完成约45.8万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宽改造了14.3万公里窄路基路面,改造建设了约1.5万座危桥。乡镇和建制村“两通”的实现,使贫困地区人口告别了出行难。
确保农村客运“真通实通”
农村客运点多面广、串乡进村,覆盖面要求广。同时,农村客运量少,需求不一,相对比较分散。因此,解决农村客运问题难度大、要求高,需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各地采取了不少举措,创新了不少办法,提供了多元的、与需求相适应的客运服务。”戴东昌表示,针对多元需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班线化、公交化改造;针对临时需求,可以设定一些定点、定时的班线;针对灵活的需求,可以推出预约。
为了确保农村客运“真通实通”,交通运输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摸清底数,精准锁定通客车任务;开展自查,持续改善农村客运的服务质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通客车质量第三方评估;畅通12328交通运输监督电话渠道,随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等。
据戴东昌介绍,目前,第三方评估工作正在进行,10月底前,将基本完成通客车质量第三方评估工作。第三方评估将通过开展暗访、走访、随访等多种形式,实地了解掌握当地农村客运开通的情况,确保“真通实通”。
农村公路成为“致富路”
数据显示,2016—2019年,贫困地区建成3.8万公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有效盘活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助力一批特色产业乘势而起。随着交通的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基本公共服务也逐步向贫困地区纵深覆盖。
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适合吸纳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
据戴东昌介绍,在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同时,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加大农村公路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稳定和扩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参与路基整理、路面硬化、简易候车亭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招聘沿线群众参与日常养护、路面清扫等工作,鼓励运输企业招聘贫困群众……一系列农村公路相关就业岗位吸纳了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设置农村公路相关就业岗位66.8万多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7万多个,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7万余人,有效促进了群众就业和增收。
(本报记者 姚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