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透视】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支撑。而在我国数以千计的高校中,行业和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独特。我们刊发此版,即着眼于行业专业特色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探索,希望对相关院校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财经类专业属于文科的范畴,按照新文科要求改造升级财经类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这更为财经类高校改革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文科对财经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核心知识依旧是西方话语体系,毕业生难以适应数字财经、智能财经的新要求,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化财经人才缺乏,社会服务的国家贡献度不高。由此,新文科对财经专业的升级改造、新财经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1.进一步要求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新文科终究还是文科,文科就包含价值判断。财经从业人员常常面临更多的经济利益诱惑,面临两难的道德选择,财经专业学生“三观”教育、价值引领尤其重要。在关照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更要重视国家价值。当前,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对国际会计(审计)事务所依存度较高,特别是海外上市、拥有国际业务的企业。也就是说,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本土化财经服务机构,这给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留下了安全隐患。这背后是财经类专业发展的困境,没有培养出一批具有战略视野的杰出财经人才。
2.进一步推进教与学的信息化改造。新文科的“新”体现在回应新背景、新环境的变化,融入信息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互联网、数据技术等新技术改变了财经领域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形态,财经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常见业态。这对财经专业的方向调整、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手段、教与学的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化、智慧化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
3.进一步纠偏商科教育的西化。当前西方国家还拥有商科教育的学术话语权,进行大量的国际商科教育输出。相比其他文科专业而言,我国财经专业的国际化取得长足进步,包括引入国际职(执)业资格教育、英文课程、原版教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等。然而,国际化是跨越国家边界的互动、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财经专业国际化的历程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化办学。无论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眼花缭乱的国际化项目,还是大批学生出国寻求商科教育,都是单向度的学习,即向西方学。
财经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1.构建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一是活化专业思政。思政教育讲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前两者是可视化的,“进头脑”是不可视的,但却是前两者的目标取向,如何从“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要遵守思政教育的规律,围绕财经人才“诚信、守纪、责任”等品质要求,注重成效,多采用体验性、研讨性教学。二是融入思政课程。财经专业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程,甚至是选修课主要都是由西方学术概念、学术话语、学术大师占据主导地位,而这是基于西方经验与实践的学术成果,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无法显现出自洽的学术解释力,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理论框架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在财经专业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容。在此背景下,南京审计大学组织编撰、出版审计丛书,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审计理论体系。三是统筹课外思政。课外思政教育可以围绕“财经”主题,开展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劳动教育等,发挥非正式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优势,让思政教育贯通课堂内外。
2.推动财经专业信息化改造。一是专业改造。一类是“冷门专业”的信息化改造。网络经济已经蓬勃发展,需要大批懂得网络商业运营的专业人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贸易等传统专业可以进行整合,探索建设网络商业运营这样的新专业。还有一类是“热门专业”的信息化改造。审计、会计、金融等领域信息技术化程度日新月异,南京审计大学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基础,推动信息技术与品牌专业嫁接,设立了大数据审计、智能会计、金融科技等三个专业方向,以满足行业发展的新需要。二是课程调整。第一,改造公共课,增加学生应该普遍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这涉及传统计算机课的改造问题,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知识融入传统计算机课程,或者增设相关课程的概论课,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教育。第二,改造专业课,融入专业培养所需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专业课设计要在公共信息化课程基础上厘清该专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要求,要明确通过语言类、平台类、数据类中的哪一类课程来实现。第三,新增信息技术前沿性的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三是教学改革。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而知识内容不断增加。可以采取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一门课程来说,知识性学习可以通过已有的在线开放课实现,而线下课堂要更加强调研讨、创新的价值,可以用两到四次课用于引导、答疑、解惑,用三到四次课开展案例研讨,用三到四次课用于介绍学术研究前沿。
3.回归国际化办学逻辑。努力建立“拿过来—重构建—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逻辑。“拿过来”的是知识、技能,是人才培养的通行办法、知识创新的方法,而不是价值理念,更不是解释中国问题、提出中国对策的一套理论体系。“拿过来”的目的是借鉴、融合、超越,更是立足于本土问题“重建构”理论体系、工作标准,用中国实践来验证“拿过来”的理论,而不是相反。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效“走出去”,“走出去”的财经人才才能具有自觉的祖国意识,熟练掌握国际财经规则,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南京审计大学作中国审计署联合国审计项目参审人员培训教育基地,自2008年以来已有上百名校友和教师走出国门,参加联合国审计,服务国家审计外交。
4.提升财经类专业国家贡献度。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入选“双一流”的财经类专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强调专业建设扎根中国,注重本土服务的意识、能力、路径及成果。二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大学的财经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使命,着眼于培养不同面向的学生。入选一流大学的财经类专业以及入选“一流学科”的财经类专业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再高一些,培养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层次财经人才。三是优化评估指标。财经类专业经常把学生入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数、师生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篇数、教师海外教育经历、全英文课程门数、学生海外学习经历等作为专业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横向服务、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践、劳动教育等扎根本土、服务社会的指标。
(作者:刘旺洪,系南京审计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