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东盟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10版)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9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周红波介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数字经济点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

        今年1—8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到4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东盟历史性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李成钢介绍,今年年初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疫情影响,经贸合作逆势增长,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投资合作活力强劲。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投资达到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占中国今年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76.7%,东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9%。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中国和东盟加速探索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数字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新亮点。”李成钢指出,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等众多项目,正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提供强大助力。

    博览会及峰会将首次“跃上云端”

        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将于2020年11月27日开幕。据周红波介绍,为有效应对全球疫情,本届博览会及峰会首次“跃上云端”,采取“实体展+线上展”的形式举办,形式新颖,亮点纷呈。

        博览会期间将同步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10周年专题论坛,开展中泰建交45周年、中缅建交70周年、中菲建交45周年三场建交纪念活动。本届博览会将首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展区,扩大陆海新通道展区规模,围绕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优化金融展区,继续设置东盟商品展区、“一带一路”国际展区;举办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题推介会;加大国内采购商邀请力度,挖掘内需潜力,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举办卫生、国际产能、技术转移、信息港、农业、环境、金融等8场高层论坛,进一步拓宽“南宁渠道”。发布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一本英文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东盟企业机会》,加深中国与东盟企业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

        张少刚称,本届峰会简化活动数量,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峰会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邀请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线发表演讲。除了开幕大会以外,本届峰会还将重点办好主题国老挝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和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此外,还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在其他时间段举办“中国-东盟商事法律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论坛”“2020中国-东盟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大会”等三场活动。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进入黄金时期

        “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10周年,10年来有效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进入了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双边贸易额从2010年的292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415亿美元。”李成钢告诉记者。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和东盟双向投资额达到了2230亿美元。中方在东盟设立了2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东盟不仅在去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更是在今年逆势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5月29日,双方发表了经贸部长关于《中国-东盟经贸部长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强自贸合作的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加强合作、坚定信心、消除疫情对全球和区域贸易投资的影响。承诺携手应对疫情,开展各层次和各领域的抗疫合作。充分肯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促进双方贸易投资发展的重要作用,承诺保持市场开放,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

        李成钢表示,下一步,中国将会继续与东盟各国一道落实好这一联合声明,继续实施好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使更多企业和民众在双方的抗疫合作和自贸协定实施中获益,为促进区域贸易投资的增长和后疫情时期区域经济快速复苏作出更多努力。

        (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