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6日 星期六

    积极财政政策精准助力“六稳”“六保”

    ——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6日 03版)

        【权威访谈】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加码发力,助力“六稳”“六保”效果不断显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等财政政策工具精准施策,助力‘六稳’‘六保’,有效对冲居民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确定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对冲风险

        记者: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目前,我国财政收支表现如何?

        刘尚希:从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来看,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43亿元,同比增长5.3%,在6月份、7月份分别增长3.2%、4.3%的基础上,8月收入增幅比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好于预期,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六稳”“六保”政策效应显现。

        支出方面,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426亿元,同比增长8.7%。截至8月底,新增债券完成全年发行计划(47300亿元)的79.3%,其中,一般债券发行8530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7%;专项债券发行2896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77.3%,地方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

        记者:面对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站在这个角度,应如何理解今年的财政政策?

        刘尚希:财政政策有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财政需要自救,尽管全国财政收入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但由于疫情,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财政要精打细算,调整支出结构,控制好地方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即使财政遇到很大困难,财政政策还要更加积极有为,以对冲经济社会各方面风险,在保基层运转、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要过紧日子。所谓过紧日子,并非单纯地压缩支出,而是要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一定要保障,而一般性支出要压减,财政资金大力提质增效。过紧日子还要严格执行预算,“以收定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制定政策和编制预算时也是“以收定支”,而是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来编制国家预算,也就是“以支定收”,即扩大赤字和债务,以此对冲风险。

    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记者: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保证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刘尚希: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是特殊之年我国应对疫情影响、推动财力下沉的特殊之举,也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细化分配流程,根据正常转移支付、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特点,分门别类地细化制定资金直达流程。建立直达资金台账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明晰地方各级政府的辖区财政责任,同时,要尽量使之合理配置,避免支出责任配置畸轻畸重。强化公共财政属性,以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兜住底线。

        记者:这些资金具体用在哪些领域?在“六稳”“六保”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刘尚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直达资金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支持基层做好“六稳”“六保”等工作。截至8月31日,直达资金已形成实际支出7358亿元,其中市县基层支出7125亿元,占比96.8%,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效用。从执行情况看,各地结合实际大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用于疫情防控、帮扶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保基本民生、保就业、保基层运转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资金使用具体而言包括重点支持开展常态长效疫情防控,安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支出。重点支持帮扶企业保市场主体,如综合采取贷款贴息、援企稳岗、补贴补助等措施,落实纾困惠企政策。重点支持帮扶群众保就业,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重点下沉财力保基层运转,加大对基层财力支持力度,兜牢兜实保基本民生、保运转、保工资的“三保”底线。集中财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产业链改造升级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资金对产业链、投融资的撬动效应。

    财政政策应同步做好支出结构调整

        记者:您如何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刘尚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内外两个循环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内循环是目的,外循环是手段,要以外循环服务内循环,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质量。

        记者: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哪些改革需要加快推进,财税政策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刘尚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一环。因此,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加快推进。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和当前的形势相比仍有些滞后。技术创新虽以企业为主体,但高校、科研院所等基础创新力量同样不容忽视。这些单位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热情没有被有效激发出来。要重塑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条件。此外,还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因为涉及怎样调整支出结构,以上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与财税政策相关。从财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财政要增强中期财政规划的作用,从未来风险挑战来调整今天的行为模式,发挥预算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财政对冲公共风险的能力。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