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1日 星期一

    中国抗疫背后的“爱”与“敬”

    作者:杨朝明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1日 11版)

        【文化评析·中国文化与全球抗疫】

        编者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决定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不同国家表现出迥异的防控态度、举措与成效,其重要原因就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一方面,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疫情迄今在全球范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文化能为全球抗疫贡献何种有益理念与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为此,我们推出“中国文化与全球抗疫”系列文化评论,旨在盱衡中国抗疫伟大实践中的文化精神,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也考验着各国的精神力量。性质相同的抗疫斗争,不同国家在应对态度、处置方式与抗疫结果上却有明显不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及次生灾害,中国从容不迫,有效应对。全国上下共克时艰,不惧病毒,艰难吓不倒,风雨摧不垮,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

        爱的情感人皆有之,具有天然原生属性。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爱被提炼为“仁”,被视为人的基本特征,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又说“仁者,人也”。孔子把“仁”作为人类社会道德的核心要求,它以爱为底色,而以“孝”为出发点。人知道感恩与回馈,才有对父母的“亲亲”之爱。于是,孔子“亲亲为大”“立爱自亲始”之说就特别入心。

        人类要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与生活,还要以创造性精神去凸显主体价值与意义,而仁爱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精神或基本条件。孔子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以同心圆的样态,由内而外,由迩至远,“泛爱众,而亲仁”,将爱扩充,又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有自爱,才能对身边的亲友同胞有仁爱之心,才具有健全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爱,才能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尊老爱幼。

        面对疫情,人们需要保持距离,甚至疏远,但人们说“时疫无情,唯爱无息”“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些温暖的话传递着最美好的情感,爱的力量将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不致冷漠,不会走散。有大学生自疫区返家,竟能主动做到自我隔离38天,个人确诊新冠肺炎但未感染其他一人,体现了严谨自律、坚毅果敢的优秀品格。做好自我隔离与防护,也是与病毒做斗争。疫情中成千上万的“逆行者”、奋发者、拼搏者,正是将内心深处的爱涵养成了对同胞、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的大爱。

        古人治政,讲究仁德与爱心,自西周初年已经如此。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之道,太公答:“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太公还阐述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这则典故,足见党和政府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视与继承。“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也是将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打通,把“亲亲”之爱进一步推延。“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传统教诲,体现了中华仁爱精神的神韵,是从一己之爱走向大爱的崇高追求。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共担风雨。这些格言之所以动人至深,就在于它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类命运本来同为一体,人们应该学会互爱互信,零和博弈思维毫无前途。几千年来,协和万邦、天下为公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崇高追求,因此,中国的仁爱传递没有边界和国界,中国在第一时间就将自身抗疫经验贡献给世界。

        与仁爱精神并驾齐驱的是敬畏观念。孔子说“君子有三畏”,高尚的人必然敬畏自然法则和道德使命,敬畏有格局的人,敬畏民族圣贤。敬是爱的自觉提升与补充,始终为中华先贤所重。敬的深层意涵,就是突破一切从自我出发的立场,对外在客体充分理解与尊重。如果说爱的路径乃是由内而外、由己及人,敬则自外而内、自人律己,是“自卑而尊人”,所以中国一向强调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敬对爱是补充完善。对爱而言,敬不可或缺。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不断进益。周代“以祀礼教敬”,还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论语》则明确记述“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把疾疫看成与祭祀、战争一样格外慎重的大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疾疫肆虐,中国表现出高度的敬畏与戒惧,更显示了中国文化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基本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先贤圣哲都在思考人生和顺、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性与人的价值。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自尧舜以来至于孔子,他们所说的“至德要道”就是“爱”“敬”二字。所以,三国时期魏国的刘邵说“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又说“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

        孔子说“灾妖不胜善政”,这句话跨越数千年时空,今天听起来格外响亮而清脆。人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有大爱才会迎难而上,甘于奉献;有敬畏才能沉着冷静,尊重科学。新冠肺炎疫情史无前例,与疫情的斗争和较量艰苦卓绝,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上下同心、命运与共,立于以爱与敬为质实的文化磐石,最终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作者:杨朝明,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