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续写科学报国的青春华章

    作者:王菁珩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07版)

        【老一辈科学家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使我们愈加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崛起的希望,只能建立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坚实磐石之上。这一沉甸甸的认识,曾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中得到充分印证。

        60多年前,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开展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诞生在青藏高原金银滩上的221基地,成为我国核武器事业首先立功的地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在这里研制成功,金银滩草原因而成为铸造“两弹一星”精神的熔炉、孕育“两弹一星”精神的摇篮。

        221基地,是中国知识分子楷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于敏、周光召、陈能宽等科学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爱,来到这万古荒原,隐姓埋名,奋斗终生。可以说,中国人是用精神的原子弹——忠诚、信念、意志、士气,创造出了物质的原子弹。

        作为221基地“两弹”技术突破的亲历者,尽管时光过去了50多年,但每当我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那样一个艰苦年代,会出现那么多自主创新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如此多的优秀科学家?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很好地把精神力量与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

        人才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力量源泉,任何时候都是国家最重要、最紧缺的战略资源。要着力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推动创新团队建设。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推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原创性成果。要努力培养一支思维敏捷、作风顽强、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的青年高素质人才队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我国面临着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创新高地的时代课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科技创新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紧要关头,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勇立潮头、潜心钻研、聚力攻关,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不断进取的永恒动力,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在新时代续写科学报国的青春华章!

        (作者:王菁珩,系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计划与经营开发局副局长、原221厂厂长)

        (本版访谈对象均来自9月7日青海省委组织部和青海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论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罗旭、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