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0日 星期四

    做“农民教书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 张勇 张士英 常河 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0日 07版)

        朱有勇院士(右一)指导学生们开展实地调研,黄惠川(右二)在认真聆听。光明图片

        【师生书信】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 黄惠川:

        朱老师,您好。回想与您相识的情景,还要从2007年那场“名家讲坛”说起。那年,我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大三,听闻有您的讲座,便前往聆听。您自称“农民教书匠”,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时之久。

        2008年以来,我有幸师从您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其间,我作为团队成员跟随您前往云南澜沧县开展科技扶贫。您带着我们深入调研,发现当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于是打算开发一块试验田检验效果。这个过程困难重重,老乡的不理解、居住环境的简陋等都曾让我心生疑惑:为什么不好好待在学校上课、做实验、发论文,非得跑这么远来吃这份苦?

        您对我们说:“如今科技发达,但这里的发展依旧很落后,老百姓享受不到我们的研究成果,是我们的失职啊!”

        我时常回味您的这句话。作为一名科教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与您共同经历了一些事后,我终于领悟到: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民族最需要的事业中来,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师道之中,影响更多青年师生投身这项事业。

        近些年,国家推进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旨在校正失衡的高校教育、科研评价体系。朱老师,结合您的经历看,评价高校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农业院校年轻教师应该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有勇:

        惠川,你好。你们年轻教师勤奋好学,知识面宽,我十分欣慰。考上博士、评上副教授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以后还要往前看,走更远的路。将来要成为优秀科学家,为国家农业发展作贡献,就要做好专业研究,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范围。而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就是投身生产一线,在生产中以问题为导向,把学问做扎实,把科技成果应用得更广。

        关于评价体系的问题,你们遇到了一些困惑。传统的评价标准都是论文发表情况、项目获奖情况等,而我们在农村扶贫,所花心血没法在评价指标中直接体现,是否劳无所获呢?肯定不是。搞农业科研,只有在一线扑下身子,才能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就是科研目标,是科研立项的依据。这几年,大家跟着我到澜沧县农村扶贫,发现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推广应用中的各种难题,我们就是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成绩。

        我很希望你们加入扶贫队伍。扶贫虽然很辛苦,但你们也能得到锻炼。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这比在纸上发表一篇论文要踏实得多,且更有成就感!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时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我多希望你们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服务人民、贡献祖国。这些,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张勇、张士英、常河、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