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基本途径

    作者:陈咏媛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04版)

        近年来,在党的号召下,各行各业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建设祖国、服务他人、提升自我,极大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我们从中看到了志愿者的爱心奉献,也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巨大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们党组织动员亿万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基本途径,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深入发展。

    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志愿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群众性,它源于群众,为了群众,主体也是群众。只有把志愿服务的力量资源下沉到城乡社区,送到群众身边,吸引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才能获得根基和源泉。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志愿服务,更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紧紧围绕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开展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当前,就是要聚焦百姓民生,围绕教育科技、文化文艺、医疗健康、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领域,培育一批群众急需、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项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要着眼于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服务、享受服务,以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窗口单位为重点,广泛设立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的志愿服务站点,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服务圈”,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需求找志愿者”成为现实。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沟通联络的主渠道、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开展志愿服务应该运用好网络的力量,积极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更好实现供给、需求有效对接,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天天在线。

    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满足了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载体。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职责使命,不管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推进精神文明创建,都需要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人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境界、陶冶情操,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志愿服务具有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天然优势,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浪潮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我们可以把志愿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运用志愿服务的方式整合资源、调动力量、开展工作,打造一批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项目品牌,引导人们在无私奉献、互帮互助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追求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理论传播、道德实践、文化熏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掀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热潮。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志愿服务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志愿者贴近基层、反映诉求、服务百姓、化解矛盾的优势,组织开展养老助残、纠纷调处、帮教帮扶、平安建设、心理疏导等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画好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与志愿者的协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志愿者不惧风险、勇于担当,自觉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为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让人们看到了志愿服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了发展应急志愿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们应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经验成果,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专业组织和团队,提升各类突发事件中志愿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咏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