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推出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枫叶红了》接档京产剧《什刹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枫叶红了》以草原群众脱贫摘帽、改变生活面貌的故事作为选题入口,以点带面地展开一幅艰辛、曲折而又壮美的画卷,它聚焦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从镜头表达、内容表达、内涵表达等各个层面,有力地探索了脱贫攻坚影像的创新突破。
《枫叶红了》将故事设定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巴图查干嘎查(村)。驻村第一书记韩立与嘎查书记宝峰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带领群众一起投入到精准扶贫、建设家园的过程当中。在此背景之下,该剧进行了创新探索,力图将最真实的扶贫样貌、最实在的发展变化展现给更多观众。该剧在视觉表达上,用饱满明亮的色彩呈现了大地与家园的美丽,镜头下充满了绿色植被、金黄的向日葵迎着太阳而立……如此饱和的色彩与视觉元素打破了观众对贫困地区的“刻板印象”,贫困固然存在,但并不一定是一派萧条凋敝的灰暗,远方的村野上同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驻村第一书记被那里清新的空气所吸引,论证并推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方案,成为人们新的经济来源。辽阔丰润的美景映衬出脱贫攻坚故事的明亮基调,让观众面对镜头的呈现有新的感知、新的思考。
从视觉表达延伸到内容本身,《枫叶红了》在细节上也融入着新意。一方面,电视剧为了记录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在影像中不断强化生活气息,例如驻村干部们在投入具体工作之前,需要在院中种菜、养殖来适应当地生活,镜头下群众的衣食住行贴近当地风俗,以接地气与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地还原着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真实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贫穷会给人们带来苦闷,柴米油盐的琐碎也会消磨人们的斗志,但摆脱贫困的路上同样需要欢笑,该剧在剧情推进中不乏许多轻松诙谐的表达,让故事更加饱满立体。
此外,《枫叶红了》对脱贫攻坚的主题与内涵进行了层次多元化的表达。一方面,它将国家扶贫政策巧妙地融入村民的实际生活当中,以百姓之口讲述政策、在实际之中运用政策,避免了对宏观政策生硬的解读与宣传。例如,剧中通过高娃一家的生活经历,解读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概念和意义。再例如,不同村民的贫困原因各不相同:高娃一家积极面对脱贫,只是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途径,韩立和宝峰对此界定为需要“扶智”,在思路和知识技能上予以帮助;而白银宝以喝酒醉酒度日,没有参与劳动的积极意愿,对此需要“扶志”,在思想和观念上予以帮助。由此可见,电视剧将现实生活场景进行了文艺化的创作提炼,在巧妙的构思与对比之中,宏观、抽象的扶贫概念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枫叶红了》在讲述国家扶贫政策如何改进百姓生活的讲述维度之上,还以更多的镜头表达了在政策扶持之下,广大农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坚韧意志品质。在中国的村落之中,摆脱贫困这一话题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电视剧不仅要将国家扶贫的政策与成效进行展现,更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镜头细腻地描摹出普通人物面对困难时的奋斗与努力,他们面对贫穷不低头、遇到困难向前看的朴实思想,充满了正能量,能够给人带来鼓舞与启发,这也是《枫叶红了》着力传达的价值导向。扶贫政策落地,不仅要落到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偏远贫困之处,更要落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发起人们不断向前的斗志与主观能动性。
《枫叶红了》以脚踏实地的姿态洞察了中国的真实变化,再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努力的步伐和卓然的成绩。创作者从视觉呈现、内容细节、立意挖掘等各个层面,以创新的思路进行尝试与突破,以此才可以令扶贫影像拥有令人印象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深刻记忆。除《枫叶红了》以外,还将有《月是故乡明》《温暖的土地》《半路村长》《万物生》等多部京产剧陆续推出。
(作者:陈 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