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辉煌40年·亲历变化】
飞机从头顶掠过,轮船从这里起航……此情此景总给我力量,让我感到兴奋,就像看着厦门经济特区从这里起航,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去。
可以说,我的人生是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时起航的。1980年,我到厦门第三中学教书,地点就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湖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在这里拉开序幕后,随着通水、通电、通路、通信、排水、平整土地全线开工,一批批的通用厂房拔地而起,曾经绿油油的田野成为建筑工地,金龙、厦华、厦顺、金鹭、华美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在此落地。
当时老百姓对经济特区是啥样没有概念,只能靠想象。那些因建设需要而拆迁搬进安置房的人们,把农具也带进了新家,想着兴许哪天还有用武之地。没曾想,这里已经是新的开始。
当时大家的脑海里并没有产业工人这一概念。一到暑假,我就带着学生去参观工厂。现代化的工厂也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改变了我们的认识。走进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让我们惊讶的是,砖可以做得如此精致,而且还是机器造的。这些美丽的砖头,直接用在市政道路上,让我们感觉踩在了希望的道路上。后来,我的不少学生成为这里第一代的产业工人,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第一批建设者。
看着楼起,看着学生投身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我的心情是澎湃的。改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1994年,我决定辞掉“铁饭碗”,下海闯一闯。同年,我同学也看中了这里的商机,带着我一起成立了公司。就这样我们紧跟着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脉搏,享受着厦门经济特区带来的红利。
厦门象屿保税区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我们公司的一进一出都是从象屿保税区的海关通关。进的是原材料,出的是产品,时间上比从普通码头通关缩短了一半,相当便捷。
经济改善后,我从厦门梧村坐火车去北京,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行,那时候走的是厦门唯一的一条进出岛通道——厦门海堤。
现在厦门变化大了,已经有四桥一隧,厦门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海沧大桥是世界第二座、亚洲第一座特大型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杏林大桥则是全国首创在驼峰处两侧设立景观台,市民可停在桥上看风景;集美大桥创下了比世界同型桥梁建设快2至3倍的速度;翔安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
1980年11月,厦门特区管委会的第一次办公会议就做出修复当地原有高崎机场、用于民航运输的决定。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就日夜盼望着能早点见到飞机。坐飞机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远远地看上飞机一眼就心满意足了。待到通航后,我高兴极了,约上朋友,特地坐飞机到深圳。
但凡有条新鲜的旅游线路,我都喜欢去走走。我家就住在码头边上。从以前的小渔港变成了海峡旅游码头。当刚开通到金门的旅游线路时,我就喊上妻子,两人一起坐船出去旅游。如今,这个码头变身成了国际邮轮中心。我们经常拉着行李箱就出门了,坐着邮轮去远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陆路、空路、水路,厦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丰满了我的人生。不仅全国走遍,我还逛遍了50多个国家。
现在的家与老家,一个在厦门岛的西边,一个在东边。今年,我72岁了,还喜欢常回老家走走。厦门开通地铁后,我回老家的路更顺畅了。从邮轮中心站上车到五缘湾湿地公园下车,五缘湾生态很好,随处可见的美丽风景,让我一路好心情。
(作者:黄国富,本报记者马跃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