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是余欢水》,再到《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网络“短剧”正在引发一波热潮。
实际上,“短剧”的概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隐秘的角落》,单集时长仍在45分钟左右,但集数大幅缩短的网络剧。另一种是优酷、爱奇艺和腾讯等视频网站大力发展的“单集时长短”的剧集,总体而言是指单集时长小于20分钟的视频内容。
这样的变化,有政策的因素。2月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促进形成严肃、严谨的创作风尚,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政策所指,首先针对的就是“人为‘注水’、拉长集数”的问题。
中国早就是电视剧制作大国,但“大路货”居多,存在量大质劣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注水剧”,故事匪夷所思、情节胡编乱造、细节漏洞百出,动辄拍出四五十集,有的甚至发展到七八十集,让人忍无可忍。
实际上,判定一部电视剧质量的优劣,其核心并不是集数长短。1994年播出的《三国演义》共计84集,2011年播出的《甄嬛传》长达76集,都是篇幅超长的剧集,但内容丰富生动,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活,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故事拖沓、粗制滥造的剧集,即便只有二三十集,也依然不会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电视剧作为文艺产品,检视其成功的标尺在于思想是否精深、艺术是否精湛、制作是否精良,而集数长短等表现形式都是其外在载体。
如今政策落地,其目标也更加明白清晰——对于不易界定的“注水剧”,拿出“限制集数”这个可以量化的治理抓手,通过“限长”来“脱水”。剑指“人为拉长集数”,并非一刀切地推“短”限“长”,而是要在政策层面倒逼改革,“推动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从规模数量扩大向整体质量提升转变”。
“注水剧”的泛滥,甚至催生了新的“观剧模式”——“倍速追剧”。一项视听调查显示,超七成年轻人在视频平台追剧时会开启倍速功能。有人说,一些剧集情节拖沓得难以忍受,“不开倍速根本看不下去”,还有人认为“看完预告等于追完一集”。
“注水”的不仅仅是大众所说的“烂剧”,一些口碑不错的优秀电视剧,也摆脱不了被诟病“注水”的命运。还有一些在制作之初被寄予厚望的剧集,最终也被观众质疑“注水”。例如,脱胎于10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行业剧《安家》,最终播出53集,衍生出多条感情线,剧集长度也大大增加。但这一变化却不被观众认可,《安家》在开播之前被寄予厚望,但播出之后其网络评分却不断下降。
“注水”为何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在于和利益紧密相关。当下,电视剧网络剧的销售论集数计价,“集”不仅是电视剧创作上的时间节点,更是核算成本、买卖交换的基本单位。集数越多的电视剧网络剧,出品方获得的经济收入越高,播出平台广告招商的收益也越高。在这样的盈利模式下,给电视剧“注水”的举动,是制播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有业内人士戏称:“通常30集的剧本‘抻’成40集非常正常,50集也不是梦。”
观众的观赏需求也是网络剧趋于变“短”的内在原因。导演张睿就曾直言:“普通观众的审美已经远远超过几年前。他们大量看美剧、英剧,能看出哪些是从创作规律出发的。”随着大部分观众审美水平日渐提高,加之其他娱乐方式分流的加剧,大众对“注水剧”的耐心越来越少、容忍度越来越低。
事实上,今年以来精品化“短剧”的热播,正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注水剧”在视频平台上口碑欠佳,直接影响到点播率和平台收益,促使平台制作和播放精品短剧,以优良的制作品质赢得观众,进而获得更好的广告收益和会员费用。
当市场上出现更多短小精悍的精品剧时,观众会发现,原来这样的剧才是好看的,那么“注水剧”的空间就将被进一步压缩。良心剧、口碑剧名利双收,“注水剧”反而让制作方忌惮,这促使整个行业调整转型,出现优胜劣汰的良好局面。
也有一些创作者基于更长远的考虑,主动“脱水”。电视剧《都挺好》热播时就曾曝光,这部剧从55集剪辑成播出版46集。《小欢喜》导演汪俊也透露,拍了60多集的素材,被出品方“强迫”剪辑数稿,最终浓缩成了49集。
在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国产剧要“脱水”,注定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但有理由相信,在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从规模数量扩大向整体质量提升转变”这一趋势,一定会日益清晰明朗,长期困扰电视剧业界的“注水”顽疾,也能逐步破除。
(作者:黄海贝,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