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十二)】
编者按
长三角,中国版图上一块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区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来,备受国际国内瞩目。在近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表述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提供高科技供给水平、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等提出明确要求。让我们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重要论述,聆听三省一市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创新创业、感受一体化利好的故事,并请专家深入解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
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一线讲述】
做“长三角人”,矢志打造中国“芯”
讲述人:中科领航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汽车电子工程中心主任 金星
提到芯片,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整机设备的“心脏”。在国外从事芯片相关领域研发工作15年后,我发现中国汽车芯片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国产汽车安上一颗中国“芯”。2011年,我回国投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及芯片研发、生产工作,从此与长三角结下不解之缘。
回国的第一站,我选择了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给了我宽广的平台,鼓励我瞄准行业前沿,大胆创新突破。在这里,我带出了一支拥有50名汽车电子产业世界级水平专家的研发团队,还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专项支持。2014年3月,我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杭州临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钱塘新区创立中科领航,成为国内首家致力于生产智能液晶仪表的公司。
得益于长三角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贴心精准的人才服务,我的公司快速发展,一路乘风破浪,等来了产业的风口。和刚回国时相比,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更加重视集成电路产业。比如,上海把集成电路作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点,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前瞻布局;浙江也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这都让我更有信心了。
在长三角创业的10年里,我深切感受到,三省一市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越来越密切。比如,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市在上海设立了“飞地”域外孵化器,成为桐乡市融入G60科创走廊、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我们的研发和上海联系密切,有一条生产线在安徽宿松。我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一个“长三角人”,长三角给了我创新创业的广阔空间和丰厚土壤。
当前,我们公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强化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的产业协同显得更为迫切。我把目光投向桐乡,那里有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培育了合众新能源汽车这样的独角兽企业,当地政府在招才引智方面也愿出实招,这正是我所看中的。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支持下,我们将携手桐乡共建长三角汽车电子创新中心,争创沪浙两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典范。
借一体化“东风”,向产业创新迈进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助力创新联盟常务理事 刘青松
2012年,我从哈佛大学医学院带领一帮伙伴来到中科院在安徽合肥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科学岛”,选取细胞工程和新药创制两个切入点,进行科技攻关。这些年,我亲历了安徽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历程,享受了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红利。
BaF3工程细胞是靶向药物评价的一项关键技术,以前只有国外两家公司能够提供该类技术服务。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难题,我们团队发展了一套自主技术体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激酶依赖的BaF3工程细胞库,填补了国内新药创制领域此类检测体系的空白。为了让该技术体系更好服务产业,团队决定成立公司来运作。可是,身为科技人员的我们对产业化运作一窍不通。就在这时,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合肥市政府成立的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从机制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知识产权转化、股权架构设计到公司设立,创新院为我们提供了一站式专业服务,中科普瑞昇公司很快成立并运转起来。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为国内200余家单位提供了数千次药物评价服务,有力支撑了中国创新靶向药物研制,该项目还获评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亮点工作。
近年来,我带领团队先后研制了多种临床候选靶向新药,其中针对急性白血病的国家I类创新药物很快就要结束临床I期试验。为了尽快将更多创新药物推进到产业化阶段,根据安徽省政府与中科院签订的大院大所合作协议,团队以5个I类新药知识产权在蚌埠市设立中科拓苒公司。考虑到新药创制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融资多,地方政府先期给予启动资金支持,鼓励我们“先干起来”。根据长三角各地资源优势,公司以蚌埠为化学及生产基地,生物研发设在合肥,商务推广设在上海,并积极与上海皓元医药、南京百世金、合肥合源药业等公司进行互补性联动发展,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陆续将几个新药推动到临床实验阶段。
7月29日,我有了一个新身份——长三角助力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借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我们有信心继续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迈进,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扎根创业沃土,助力智能制造
讲述人:中机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 龙伟民
我喜欢用“钎焊科技,极异归一”来形容我的专业。这是因为钎焊材料堪称“工业万能胶”,可以将物性迥异的不同材料焊接在一起。
钎焊就是把钎料和焊件同时加热,利用液态钎料填充固态工件缝隙,使金属连接的一种焊接方法。重大工程中极端环境对材料及其连接的要求很苛刻,异质材料连接成为影响重大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举个例子,中科院等离子所承担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任务,然而在2002年却受困于超导线圈盒钎焊技术难题而卡壳了。我临危受命,主持开发了一项钎焊技术,攻克了大尺度钎缝温度场难调控、易产生气孔、夹杂等系列难点,保证了线圈盒在-269℃、10-6Pa极端环境中运行12年、性能保持稳定,支撑了我国热核聚变研究事业发展,为我国参与世界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争取了话语权。
我们还与中航新航集团、贵航集团等合作,开发了低溶蚀钎焊技术、钎料自流平技术、钎料全位置预置技术,做到了换热器芯体上下不同空间位置、大面积焊缝的一次钎焊、双面成形,实现了战机空气换热器钎焊修复延寿,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器件国产化钎焊制造。这项研究打破了国外对战斗机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有力助推了航空航天技术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快速发展。
传统钎焊是重大污染源。20世纪90年代,我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999年,我在国内率先提出无缝药芯钎料概念,并首次制备出无缝药芯铝钎料,将钎剂用量减少了75%~90%。其后,我和团队相继创制出银基、铜基、锌基系列药芯钎料,发明了螺旋缝结构药芯钎料,解决了传统药芯钎料易漏粉、挺直度差、钎剂飞溅大等难题;发明了包覆粉末、等温挤压、拉卷包粉等药芯钎料填粉技术,实现了药芯钎料精确制备。研究成果在国内制冷行业龙头企业应用,并推广至掘进装备、轻工机械、超硬工具等领域,显著推动了绿色制造实施。
这些年来,我和团队聚焦钎焊“绿色化”和“智能化”,持续围绕极异材料连接,开展了表面改性、界面调控、钎料研制及多场协同等系统研究,形成了优势显著的专利池,强力保障了我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电机电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成为我国钎焊行业的引领者。
如今,我到宁波创业已经一年多了,深切感受到长三角这片沃土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浙江省尤其是宁波市持续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域,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在柔性引才、聚才用才、留住人才等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中机智能装备院将继续以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立足宁波、辐射长三角,引领和助推区域经济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做长三角先进材料的技术供给地
讲述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庆
2013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和产业需求为一体的创新体系,是我们的目标所在。经过7年发展,研究院建成了50多个研究所,拥有了8000多人的科研队伍,与海内外几十所高校、80余家行业细分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4500多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5000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最强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对先进材料产业的需求旺盛。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们研究院便在长三角地区积极寻觅“合伙人”,希望找到一个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先进材料研究机构,满足江苏产业的技术需求。
2019年年底,寻找终于有了结果——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共同支持发起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挂牌成立。研究院锚定材料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国家级创新中心。作为材料大省,江苏联合长三角地区顶尖企业和院所,就是要以产业基础为支撑,联合开展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共性难题。
2019年年底,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正式落地苏州市,入驻相城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今天,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已完成实验室一期建设。以往的测试设备大多售价高昂,企业常面临经费不足、缺少高水平操作人员等困难。研究院将发挥设备共享功能,减小企业测试成本,做到降本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在一体化的长三角,江苏科技资源理应开放共享,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愿意率先示范,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吸引更多优质成果在长三角地区实现产业化。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颜维琦、常河、曾毅、苏雁、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