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0日 星期日

    走出家门,就是社交的开始

    作者:梁 田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0日 05版)

        梁田,90后青年学者,哲学博士。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观察者】

        2018年热播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主人公与男友分手后逃避工作、逃避生活,蜗居在房子里通宵打游戏,一度陷入社交恐惧。这几年,我们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先进,却有不少人选择像剧中的社恐少女一样,告别现实生活,走向虚拟空间,以逃避社交带给他们的恐惧与压力。

        为什么社交会让人产生恐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社恐”本质上是一种孤独感。当人被这种孤独感所包围、所束缚时,会本能地把自己的活动范围由外向内进行收缩,在自我世界中寻求安全感。

        对不同的“社恐”青年来说,孤独感的表现形式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并非刻意排斥社交,而是他们的兴趣爱好通常过于小众,使他们在社会交往环节显得曲高和寡,很难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这就是文化意义上的孤独。

        比如有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体会到了“996”的工作强度与快节奏的生活,年纪轻轻就开始直面现实的压力。回到家,倒头便睡;假期,宅家休息成了他们的“新常态”。他们的人生变成了简单的“两点一线”。这就是空间意义上的孤独。

        再比如有的人,享受着互联网平台带来的福利,没事儿刷刷抖音、B站、快手等社交平台,闲暇时玩一玩“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时下流行的手机游戏。一晃一整天过去,看似很“充实”,实际上在互联网强刺激后带来的心灵上的空虚与寂寞并没有得到有效填补。这就是社会意义上的孤独。

        向社恐告别,关键就在于如何化解或疏导这份孤独感。

        化解孤独,有时候离不开同学、朋友、情侣等关系亲密的人的帮助。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即使对社交充满恐惧,周围也得有一个两个在情感上、生活上或兴趣爱好上能够聊得来的朋友。他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你,但他们只要知道如何在公共场合保护你、关心你就足矣。通过他们,让你的生活从线上走到线下,去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结识更多的伙伴,总能遇到那个真正能打开你心扉的人。那个时候你会发现,社交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疏导孤独,需要拓展的是个人的社交空间。很多事情不一定要局限在家里完成。如果你喜欢运动,那就不要满足于体感游戏带来的快乐,走出家门,去体育场看一场或踢一场球。如果你喜欢音乐,那就不要满足于在家戴上耳机一个人欣赏,走出家门,去湖边拉一拉小提琴或在音乐厅听一场演奏会。走出家门,就是社交的开始。

        有时候,适当的孤独感也是必要的。但告别社恐,一样可以享受这种孤独。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用延迟满足来取代虚拟世界带来的强刺激。一个人宅在家里,不一定非要沉溺于互联网交织出来的虚拟世界,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比如一个人读一本书,可以跟书里的人物交朋友;一个人写一写字,可以跟笔墨纸砚交朋友;一个人做一做烘焙,可以跟万千食材交朋友。这种长效的孤独感,实际上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努力,同样是在为今后的社交蓄力。分享书中的所见所闻,可以是社交中打开话匣子的有趣话题;分享自己的字迹墨宝,可以是社交中吸引志同道合之士的有效法宝;分享自己烘焙的美食,可以在社交中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即使保持一份孤独感,同样可以成为向社恐告别的开始。

        向社恐告别,实际上没那么难。

        (作者:梁田 本版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统筹策划:光点工作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