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

    无锡:让人才畅游创新发展这片“大海”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5日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日前,2020太湖人才峰会开幕。江苏无锡市委书记黄钦将1亿元奖励资金颁发给了中科院院士丁汉及其团队。丁汉在无锡惠山区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他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了多项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感知技术与数据引擎等三大主营业务,因此被评为“太湖人才计划”顶尖人才团队。丁汉表示,无锡给予的“顶级支持”,将促使团队攻克一些“卡脖子”技术,以更快速度实现产业化。

        “中国那么大,请一定来无锡看看!这颗熠熠生辉的太湖明珠,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青年人才,也更能成就青年人才!”近日,无锡市市长杜小刚在一场引才活动上如此为无锡“代言”。

        人才、企业、产业,在无锡这座江南文化名城充满创新活力。201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营收超28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超1100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一、第二位。今年二季度,无锡全市经济增速快速由负转正,GDP同比增长0.8%。

        这是无锡上下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而收获的漂亮“成绩单”。

        位于江苏东南部的无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实现新作为,创造新未来。基于自身发展特色和产业结构,无锡将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打好“组合拳”,晒出“诚意单”,聚天下英才而善用之,让人才尽情畅游创新发展这片“大海”。

    怀着诚意,助力领军人才在创新道路上“奔跑”

        早上8点50分,无锡高新区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天鹅栋B座,朗新科技集团企业发展部部长丁祖忠随年轻人挤进电梯,开启一天的忙碌工作。

        朗新科技是无锡软件产业的龙头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聚焦产业互联网,为能源、家庭、公共服务等行业领域进行产业升级,改进用户体验。

        2012年4月,朗新科技集团创始人徐长军决定把公司总部落到无锡。“当时公司遇到如何拆解红筹等棘手问题,无锡高新区把金融办等多个部门集合起来,连夜专门商讨解决方案,这个事情后来得到顺利解决。”徐长军说,与无锡的缘分就在解决公司实际发展难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加深。

        彼时,无锡“海外引才专项计划”已经开展了6年,吸引众多归国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公司落户无锡,徐长军也被列入无锡“海外引才专项计划”,在无锡高新区开始了创业之路。8年间,朗新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电力能源业务核心系统服务商之一,支持全国22个省区的电力客户,服务超过2.4亿电力终端用户。2019年,朗新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444%。

        正当徐长军在无锡高新区开启创业旅程时,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与无锡市共建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第4个年头,创新人才李功燕带领团队来到无锡,组建信息识别与系统控制实验室,主要从事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工作。

        “2013年的无锡,物联网产业在应用规模和广度上还没有体现出来,产业规模并不大。当时全市有争议,投入那么多,产出在哪里?”李功燕告诉记者,无锡最终坚持走物联网产业发展之路,给予物联网产业和企业更大的支持。“2015年开始,物联网产业又起来了。无锡的很多科创型企业,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迅猛发展的。其实这是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缩影。”李功燕说。

        7年来,李功燕完成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项目团队入选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依托无锡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李功燕将技术开拓和产业化的方向定位在快速增长的快递包裹分拣领域。如今,由他创办的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物流智能装备,不仅全部替代了进口,还开始服务全球的物流快递企业。2019年,中科微至实现签订合同额12亿元,今年将预计达18亿元,其中国外市场份额占10%。

        从致力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海外引才专项计划”,到兼顾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太湖人才计划”,无锡专注于领军人才的招引,掀起领军型人才在无锡创新创业的热潮。

        目前,无锡拥有高层次人才12.8万人、海归高层次人才1.45万人,累计培育领军人才企业1477家,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累计纳税102亿元,37家领军型人才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

    跟院士团队“结亲”,为中小企业升级换代找好“支点”

        “没有潘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公司就不可能迅速找到产品定位并高水平起步。”中福铝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瑞福说。位于惠山区前洲街道的中福铝镁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铝镁合金研究专家潘复生“结亲”,于2019年研制成功高铁轻量化结构件材料,这属于国家“十三五”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公司与潘复生院士团队共同开发新型镁合金产品,2019年,一期五条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铝镁合金挤压生产线相继投产,预计今年销售将破亿元,2022年达5亿元。

        无锡惠山区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和传统工业强区,企业比较早就遇到转型问题,对创新的渴求十分强烈。惠山区组织部门、科技部门联手主动出击,在国内外寻求与产业匹配度高的学科资源进行嫁接,为中小企业升级换代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开新天地。

        惠山区与中科院电工所共建无锡分所,解决电机电气及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企业需求;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主要针对机械工程、材料、光电等领域;作为全国三大钢管生产基地,钱桥街道与冶金领域颇有声望的东北大学共建无锡研究院,发展冶金新高端产业。

        如今,12个产业研究院集聚了18名中外院士、50多位教授,引进550多名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研发队伍1200多人,与企业达成合作项目超过600个。“今年上半年,丁汉在无锡几乎每周待3天。中福铝镁公司生产线研发阶段,潘复生一连来了6次。”几位企业家告诉记者。

        惠山区探索的与院士“结亲”路径,是无锡市引才强企的缩影。“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人为核心。”无锡深谙此道。截至2019年年底,在无锡已建的164个院士工作站中,企业院士工作站占124个。2019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继续保持江苏第一。

    做优做细人才生态环境,让各层次人才都有“家”的感觉

        日前,由普莱医药陈育新博士团队研发多年的PL-5创新药进入新的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2022年年初上市,成为中国第一款抗菌肽创新药。

        2015年,正值PL-5申请临床批件的关键时期,普莱医药出现资金困难。得悉这一情况,江阴市政府、江阴高新区第一时间协调财政领投2000万元,帮助普莱医药完成融资,护航企业渡过难关。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拨、投、贷“三管齐下”,无锡着力营造多元化人才金融新生态,让创新的源泉在太湖之滨充分涌流。近两年来,无锡以5亿元的政府投入,撬动“人才投”“人才贷”近25亿元。

        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形势,从2月20日开始,无锡市人才办、金融局平均每周举办一场“创投无锡”太湖人才科技金融“云路演”,全球人才在线量累计超过2万人,助力企业融资1.18亿元。

        “1个博士配5个硕士研究生和20个本科生,这是科技界一个不成文的人才梯队比例。”李功燕认为,无锡本土的高校比较少,在本科人才的支撑上稍为偏弱。无锡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于2012年推出“东方硅谷”计划,给予大学生租房补贴开全国先河。今年,无锡在原有基础上出台大学生“锡引”工程升级版8条硬核政策,从安居落户、租房补贴、企业招聘补贴等多方面支持。

        无锡市人社局局长吴春林表示,当前,平均每天有50名青年大学生通过审核落户无锡,每个月为大学生发放1000万元左右的租房补贴。预计全年帮助10万大学生就业,目前已有近3000家用人单位提供了5.4万个大学生就业岗位。

        丁祖忠笑称,1984年出生的自己“在公司里算是‘老人’了”。朗新科技在无锡的员工1600多人,其中八成以上是90后,85%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今年,新一轮“锡引惠才”专项行动出炉,聚焦重点产业,支持162个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比上年增长91%。人才,正成为无锡发展重点产业的强大引擎。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支撑起无锡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的格局。 

        (本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