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时,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在于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当前,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在总结浙江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内涵和经济学机制进行梳理,以期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有所帮助。
生态产品价值的概念辨析
所谓生态产品,是指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主要包括物质产品供给、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等。也有人把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载体理解为生态产品,譬如提供生态调节服务的森林、绿地。广义的生态产品可以理解为某区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生态产品价值可以定义为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
与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简称ES)、生态服务价值(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简称PES)、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简称GEP)等。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能够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产品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生态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生态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生命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生态服务价值,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总量,即一定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
生态产品的经济学特性
生态产品部分属于公共产品,部分属于公共资源,一般来说,生态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都具有非排他性,但公共产品是非竞争性的,公共资源则具有竞争性。从竞争性的角度看,生态调节服务和生命支持服务往往属于公共产品;物质产品供给服务、生态文化服务往往是公共资源。无论是公共产品或是公共资源都具有外部性。从本质上讲,生态产品价值就是一种外部经济,是生态系统向人类社会提供的正向外部经济。
生态产品的外部性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带来搭便车问题,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二是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会带来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因此,生态产品的外部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为了克服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带来的问题,需要引入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实行一定的规制,也就是经济学所讲的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言,公共治理的任务既要防止公共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负外部性,又要防止搭便车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治理的重点领域主要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生态产品经营的发展规划,生态资源利用的统筹协调和规制管理等。
二是不可分割性。生态产品或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不能无限细分,而且往往有一定的规模门槛。因此,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言,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依靠个体或企业自发进行,而是需要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甚至建设资金投入也需要依赖地方政府的根本原因。
三是生态产品定价取决于质量。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取决于生态产品的质量而非数量,而且由于生态产品千差万别,导致生态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差异化市场,市场竞争是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产品的数量竞争。因此,生态产品质量管理和维护,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学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生态产品价值的显性化。生态产品价值是一种外部经济,往往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直接体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显现。能够在市场显现的生态产品价值一般是消费性直接使用价值,除此以外的生态产品价值往往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体现,非使用价值尤其难以得到市场的识别和认可。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全面显现。
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了显现和认可,意味着生态产品(或生态系统服务)改善了消费者的福利(效用水平),因而人们愿意为生态产品带来的福利改善支付相应的价格,这一价格是反映生态产品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包括了生态产品的正外部性,以及为了保持这一正外部性不至于下降而支出的成本投入。
在现实世界中,纯天然、原生态的自然资本并不能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改善,自然资本需要与相应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品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改善消费者福利的效果。生态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等景区旅游设施、住宿餐饮服务设施等,其建设投入往往以人造资本形式与自然资本相结合,并在生态资产中累积。生态产品经营管理能力往往取决于相关的人力资本水平。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是仅仅靠自然资本,而是需要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种要素实现有机结合。
首先,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相结合才能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改善。纯天然、原生态的自然资本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享受,但如果没有人造资本的投入,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价值对于消费者福利改善是十分有限的。以生态旅游为例,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固然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但如果没有对外交通运输、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宿餐饮服务等,游客体验不佳,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就难以使得消费者心甘情愿支付服务成本。因此,有了人造资本的投入,才能实现消费者福利的大幅改善,使得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价值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浙江丽水的“古堰画乡”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本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游客体验得到明显提升,2017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72.8万人次。“云和梯田”的地理位置与“古堰画乡”相差不远,原生态的自然资本与“古堰画乡”在伯仲之间,但“云和梯田”的对外交通、游客接待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年接待游客人数只有40多万人次。
其次,自然资本维护需要后天的人造资本投入。一方面,纯天然的自然资本需要维护才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有的自然资本可以通过维护得到提升。比如,浙江安吉是中国东南部著名竹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由于近年毛竹经济价值滑坡,竹林维护面临困难,出现了成片死亡现象,导致竹海这一生态资源面临危机。为维护竹林,安吉县政府及竹海所在乡镇政府出面牵头,组织村民成立竹林合作社,投入资金和劳力,开辟林道,发展林下经济,想方设法保护好竹海生态资源。再比如,就物质产品而言,原生态的绿色产品需要进行标准认证、质量检验,并经过流通渠道,才能送达消费者手中。有时还需要宣传和市场营销,以及必要的加工、简易处理和包装等环节。浙江“丽水山耕”就是一个生态农业品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对该品牌的标准认证、生产过程质量监管和营销网络建设。2017年“丽水山耕”产品销售额达到101.58亿元。
再次,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人力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产品经营的整体规划和品牌营销、生态资源利用的统筹协调和规制管理、生态产品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生态产品经营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有一定的规模门槛,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有助于提升生态产品经营管理水平;生态产品价值取决于生态产品的质量而非数量,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够提升生态产品的质量;部分原生态的自然资本原本处于零星分散的状态,难以吸引人造资本投入,需要通过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化零为整,形成规模优势,才能满足生态产品经营的不可分割性和规模门槛,吸引人造资本进入。浙江安吉正在推进“两山银行”建设,拟把全县范围内的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整体规划、价值提升,形成规模优势,吸引人造资本进入,提升生态产品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可以使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价值产生乘数效应。以生态旅游为例,如果仅有观光,那就只有门票收入加餐饮服务收入,自然资本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通过增加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发展多种业态,把游客留下来,旅游业总收入就能够成倍增加。杭州西湖景区向游客免费开放后,巨大客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超过门票收入,乘数效应使得杭州的旅游业总收入增加了数倍。尽管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并不具备西湖景区紧邻城区的条件,但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前述“古堰画乡”景区正在按照“旅游生活化、生活旅游化、生活旅游产业化”的理念,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促进产业链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所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质上就是通过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带来消费者福利改善,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相应价格,从而以货币化的方式使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报酬分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区分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的要素报酬。归属于自然资本的要素报酬是由先天的自然资源禀赋带来的;归属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的要素报酬是后天的人为投入带来的,可以归属于特定的个人或集体,应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要素报酬。
归属于自然资本的要素报酬是由先天的自然禀赋带来的,并不属于特定的个人或集体,而是属于全社会。但自然资本需要维护,如果由于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使得自然资本的价值有所增值,增值部分的收益应当归属于为此作出贡献的投入者。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维护自然资本的投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人造资本投入、生态产品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本投入,是构成投资者报酬的三大来源。归属于先天自然禀赋的要素报酬不应该属于特定的个人或集体,而是属于全社会。
从要素报酬分配的视角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不外乎三种:增加维护自然资本的投入、增加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人造资本投入、增加生态产品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本投入。但单一投入的增加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实现三种要素(资本)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效果。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笔者认为应明确并强化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充分认识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种要素的结合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性,重视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有的地方过度强调原生态的自然资本,轻视生态产品经营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努力事倍功半。
第二,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经营的不可分割性和规模门槛,加强生态产品经营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有的地方把生态产品经营完全交给零散的市场主体,难以产生生态产品经营的整体效益。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而言,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保持和提升生态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改进生态产品经营的整体性,增强对人造资本的吸引力。
第三,充分认识生态产品价值取决于生态产品质量的特性,做到以质取胜,下大力气改善生态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第四,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合理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投入机制,并根据投入机制制定相应的报酬分配机制。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本维护往往难以依赖个体经营者的投入,需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或通过PPP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再比如,有的地方把生态产品经营的投入和报酬分配与扶贫开发等目标结合起来,在报酬分配上让利于民,可以收到在开发中实现保护、通过生态产品经营帮助脱贫等多重效应,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积极尝试。
(作者:石敏俊,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