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

    网络写作: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律到精进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4日 07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在工作室内展示他设计的甲骨文字绘作品。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讲述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蒋胜男

        过去,我们把文字记录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上;今天,我们不但把文字记录在纸张上,还越来越多地记录在网络上。文字的本质没有变,变的只是载体,而每一次载体的变化,都使得文字的传播更加便捷,受众更为广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科技、文明的共同进步。在印刷时代,因为交通运输的局限,一位身居偏远地区的读者可能终其一生只能看到寥寥几本书籍;而今,网络削平了阅读的门槛,它让每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读到海量文字,让每个热爱写作的人都能有广阔空间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固然良莠不齐,但却不乏精品。许多有天分的创作者,可以在读者的鼓励下一步步提升自我,直至拨开迷雾,发出耀眼光芒。

        我是研究历史的,历史上各种新的文学形态刚出现时,都是非主流的,但只要它有足够的生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共同发扬这种文学形态,那么它就会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音符。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多年来,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这得益于社会的推动,也是作家经历网络时代的写作后,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律到精进的过程。我创作历史题材作品,一开始也是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喜爱。然而,在创作中,当我不断代入角色,探索不同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抉择,就会渐渐不满足于写一个故事,而是更多地用作品去叩问内心、叩问生活、叩问历史与现代、叩问世界的变化与永恒。

        从《芈月传》到《燕云台》,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不一样的历史解读。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类所有的喜悦、困惑、痛苦。这些情感是共通的,是能够超越历史、映照当下的。作为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作为生活在网络生态下“地球村”中的一代人,我们向书中寻找的,其实是时代之问。历史是否有另一种观察角度?我们能否向历史探问,古人在面临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何以“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我想,这样才更加符合总书记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只有站在时代浪潮里回望、挖掘、思考我们的历史,才能将历史带到当下,将历史的思考传递给大家。

        写作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乐事。研究一件事情,想明白它,再演绎出来,作者的内心也在持续地被扩展。在这个学习新知、不断“破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创作出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创作对思想的陶冶与洗涤。我享受这样的过程,也将和读者们一起,在网络时代的书写中坚定走下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陈建强、刘茜、李晓东、吴春燕、陆健、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