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遇到挑战是常态,迎难而上是姿态

    ——聚焦三位一线工作者的奋斗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09版)

        【奋斗实干在一线】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大批不畏挑战、勇于尝试的奋斗者不惧风雨、攻坚克难,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不断积蓄奋进的力量。

    有备无患筑牢应对风险安全网

        7月中旬,国家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Ⅱ级,作为华电集团重点建设的八个港电煤电集群和三个煤炭储运中心项目之一,句电公司坐落于长江之滨,防汛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夜班,句电码头现场,两名巡检值班人员见有人来,忙拉过手电定睛一看,原来是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邵松。“现在的水位距离码头还有多少?”每天都要在电厂码头走上几圈的邵松,心里装着防汛工作的细节和数据。在他看来,只有超前防范才能拒“汛”千里之外。

        “把应急演练当成实战”。不仅在防汛期间,早在疫情发生时,邵松就积极带领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动企业全面复产复工,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2月10日上午10时5分,神华505海轮装载4.37万吨神皖马鞍山二电厂自用煤炭靠泊句电公司储运码头。按照接卸要求,神皖驻港人员必须现场全程监督靠港及水尺测量后方可开仓作业。然而,神皖驻港人员因疫情受控无法到港。得知此事后,邵松布置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驻港人员入镇手续,保证了海轮准时开仓作业。

        来势汹汹的疫情没有打乱句电公司发展的步伐。5月27日,句电公司完成煤炭储运码头工程竣工验收;6月5日取得正式港口经营许可证;6月30日,储运码头对外开放市级验收卡点顺利通过。上半年,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79.7亿千瓦时、利润3.61亿元,储运吞吐量达564万吨。“疫情防控战役还没有取得完全胜利,生产经营情况依然严峻。全体干部职工咬紧牙关,决不松懈,一定要夺取疫情防控、经营发展‘双胜利’。”邵松说。

    精益求精确保质量零瑕疵

        疫情突如其来,很多国有企业克服困难转产生产抗疫物资。国机集团下属苏美达股份南京创思特服饰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以“战时状态”紧急转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

        服装企业转做防护服,看似差不多,创思特公司的总经理施丽君却知道两者差别可不小。从生产无纺布到成品防护服,医用防护服有超过10道工序,对生产环境要求高,对压胶面积、密封性等制作工艺的要求更严格,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既然重任在肩,就要负责到底。医用防护服对压胶稳定性要求高,操作工艺难度大,施丽君就带领技术团队严把质量关,前前后后测试了十几家胶条供应商的产品,直到确保压胶符合医用要求,成品质量零瑕疵。她和团队还持续对防护服的版型进行微调,以改善衣服缝合处角度对压胶条的影响;对缝合交接处线轧方式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对设备进行多次调整,让一次性压胶条的长度更有保障。施丽君知道,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前线医护人员的安危,“医护人员在前线拯救生命,我们要守护好她们的安全。”她说。

        产品质量有保障了,但转产还面临着供应链梗阻、原辅料和设备供应不足等一系列困难。施丽君和团队一边向当地政府申请复工备案,一边安排员工复工复岗和技能培训……短短几天,就商定了50多家医用无纺布面料和医用胶条供应商,确保生产线连续不断。

        “我们心里就一个念头,那就是快点儿,再快点儿。我们早一天转产,医护人员就早一天拥有更多‘护身甲’。”这个念头支撑着施丽君带领企业员工与时间赛跑,奋力抢产。人倒班、机不停、连轴转,将近一个月时间,她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短短10天,从0套到10000套,创思特转产后的防护服产量屡创新高。截至目前,创思特已经生产防护服超过350万套。

    不惧挑战致力技术创新

        屋顶是“能呼吸”的生态花园,地表是“超能喝”的透水铺装,室内外都由建筑版“乐高”积木拼成……这座高颜值的绿色建筑是南京丁家庄保障房,出自中建二局华东公司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之手。

        “拼起来的房子能结实吗?”,苏宪新和他的创新工作室用新式装配工艺打消了百姓的疑虑,工作室打破国外常用的“先现浇结构,再进行构件吊装”的藩篱,成功完成了全预制结构构件柱、梁、板、楼梯等的吊装工作,让工程质量与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不增反减。

        随后,苏宪新又带领工作室将“搭积木”盖房再“升级”。保障房里拼装的“积木”不仅限于梁、墙等构件,室内装修也充分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装修原材料全部在工厂制成部品,现场像组装汽车一样进行组合安装,彻底告别了水泥砂浆的干法作业,施工期也从3个月缩小到10天,交付进度大大推进。

        在苏宪新心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助推产业升级的初心从未动摇。他常对成员们说:“遇到挑战是工作的常态,迎难而上才是应对的姿态。”正因如此,工作室才翻越了装配式技术一个又一个高峰。

        为了使装配式创效成果实现最佳,苏宪新提出将装配式技术与铝模应用、BIM技术等“联手”,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由工作室设计建造的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全部采用铝合金模板施工,施工环境安全、整洁,且二次回收价值达30%,建筑垃圾可减少近90%。该项目也成为去年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后,全国第一个获绿色建筑荣誉的“鲁班奖”保障房。工作室也在创新实践中收获了40多项专利。

        近日,苏宪新正带领团队在南京百水保障房项目现场,紧锣密鼓地进行装配式施工。“由于采用了新开发的一体化施工技术,每栋楼可以节省约2个月工期。如此一来,受疫情影响而耽误的工期,也得以顺利‘补救’回来,确保低收入百姓如期住上放心房。”苏宪新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温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