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机构,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博物馆大都建在城市,对农村群众而言,博物馆像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一种很虚无的存在。不过,这一状况已开始改变,一座座乡村博物馆正在农村崛起,并融入乡村人民生活,成为展示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山东在乡村博物馆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已建成210多个乡村记忆博物馆。比如,京杭大运河上的山东台儿庄,不仅在抗战史上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在乡村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台儿庄马兰屯镇抗埠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东汉时建村,村子周围有汉墓群、古寺庙遗址及众多古井。历史遗产与田园风貌并存,成为抗埠村最大的财富。为了留下这笔财富,抗埠村以“人文抗埠”“田园抗埠”为思路,建起了一座“乡村记忆馆”。听说村里要建“乡村记忆馆”,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乡贤、个体户的资金支持下,村民们自发捐献老式农具、马灯、算盘、粮票等老物件。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乡村袖珍博物馆,不仅记录了抗埠村的历史,也再现了该村从穷脏差到富美净的“变形记”。乡村记忆馆,凝结着这个村子几代人的奋斗史,每次走进这里,已在村民脑海中淡忘的往日情景,又渐渐浮现出来。如今,抗埠村乡村记忆馆不仅成为该村村民“忆苦思甜”的窗口,也成为村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都会涌进这里,学习历史知识之余,也重温先辈们的奋斗历程。
泥沟镇张山头村的博物馆取名“民俗馆”,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张山头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村里有张山头汉墓群,曾出土汉画像石、铜镜、陶器等文物。为推进“乡村记忆工程”,该村对传统石墙的村礼堂进行重新设计修缮,将其改建成张山头村民俗馆。如今,馆内藏品约300件,包括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品、老旧农具、过去家庭的生活用品、地方非遗等,以图文、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曾经的生活岁月。
除了实物展示,村里的一些老人也担任起了义务讲解员。几位90多岁的老人,经历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对当年的战争细节尤其侵华日军在村子里制造的惨案记忆犹新。他们经常在民俗馆里向参观者介绍当年的情景,他们的回忆和介绍大大丰富了历史的细节,也让张山头村抗日的故事,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空间。
如今,到张山头村民俗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老人们回忆的抗战故事让游客驻足回味,馆内的精彩展示也让人流连忘返。除了静态的展示,民俗馆内每天还有剪纸、泥塑、武术等非遗绝活的现场展示,甚至还有手艺人现做现卖手工艺品,比如一位80多岁的老手艺人现场打磨的小石球、小石锁分外精致,已经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抢手货”。据张山头村党支部书记胡兴乐介绍,到张山头村民俗馆参观的游客,多的时候,一天会有五六百人。参观完毕,不少游客都会带点手工艺品,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让村里的非遗技艺得到了活态传承。
当地政府建设“乡村记忆工程”的热情,带动了民间力量投身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性。台儿庄张山子镇的黄邱山套,四面环山,起伏连绵,这里曾是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所在地。63岁的张山子镇唐庄村村民李冠勤的祖宅,是运河支队早期办事处旧址。李冠勤的祖父李功巨曾腾让三进大院作为运河支队秘密办公场所,并组织乡民积极为办事处输送给养和兵员。
“要让后人记住唐庄,记住运河支队这段历史。”李冠勤谨记祖训,于2015年倾其所有创办了鲁南民间收藏馆,馆中藏品大都是李冠勤亲自搜集的。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收藏馆,九个展室一个展廊,重点陈列展示跟运河支队有关的文物与史料。开馆五年来,这里接待的游客人数已超过10万人次。鲁南民间收藏馆等民间博物馆的创办,说明乡村博物馆的创办主体、馆藏内容日益多元化,这让乡村博物馆得以遍地开花,更加广泛地参与和点缀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者:杨倩,系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