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未学会飞,天空又是那样蔚蓝,可为何迎面的风要一直把我牵绊”
“我终于笨拙地飞,身上沾着新的孤单,庄子微笑着,我不怕——收起翅膀会更遗憾”
“我仍然笨拙地飞,云端远比传说中更加绚烂,我要独自寻找,我会记得沿途有多精彩”
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理科高三年级十二班的语文老师严景东每次读起这首诗《飞》,眼角就会不自觉地湿润——他说:“真诚,是写作的第一步。”
这首诗的作者是严景东的学生、高三年级十二班理科考生姚俊鹏。2020年高考,姚俊鹏以623分的好成绩,超过安徽省理科一本线108分。然而,姚俊鹏是一名先天性脑瘫患者,每天只能伏在爸爸的肩头上下学。
能取得今日的成绩,姚俊鹏克服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又得到了怎样的帮助?7月27日,光明日报记者走近姚俊鹏和他的身边人。
1.第一次完成的试卷
严景东告诉记者,在高考的考场上,姚俊鹏第一次答完了语文试卷。
由于脑瘫导致手臂痉挛,姚俊鹏几乎是侧着身体,咬着嘴唇,用僵直的手臂在纸面上吃力“划字”。平时,一个600多字的作文练笔,别的同学四五十分钟就能完成,姚俊鹏往往要花上两个多小时。而这样的“小练笔”,严景东每两周至少布置一次。
“作文写不完,姚俊鹏平时的语文考试成绩大多在七八十分,成了他的薄弱学科。”严景东说,“即便如此,他从来不要求延时交卷。”
写字速度慢,“笔记记不下来”,老师们就将上课的PPT打印出来交给他;可是字迹歪歪扭扭,影响考试卷面又该怎么办?——从小学开始,身为教师的父母开始“逼着”姚俊鹏练字。
“因为字写得不好,小时候练字的本子被他妈妈撕过好几回。”姚俊鹏的父亲姚明对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疾病影响了姚俊鹏的语言能力,让他无法流畅表达,但却无法剥夺他用文字歌唱自由与希望。在高一上学期语文新体诗单元学习时,严景东让同学们每人创作一首新体诗,姚俊鹏的《飞》让他印象深刻。
“与姚俊鹏相处的这三年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染老师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育人的反哺作用。”严景东略有所思。
在2020年高考前两周,姚俊鹏在学校帮助下,向上级主管机关提交了特殊考场以及高考延时申请,并很快得到批复。这样,姚俊鹏能在每科考试规定时间外,再增加30%的时间来答题,也正是这30%的答题时间让姚俊鹏第一次完成了语文考试试卷。
“语文……考了……111分!”面对记者,姚俊鹏边说边伸出右手比划着,脸上绽放出幸福的微笑——高中三年,这是他语文的最高成绩。
2.爱笑的少年
和姚俊鹏相处过的老师、同学们都说他是个爱笑的男孩。课堂上,他会微笑着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课堂外,他会微笑着给同学耐心地答疑解难;即使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他也一定坐在场外,微笑着鼓掌,为班里的同学鼓劲加油。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笑容之外的19年,少年和他的家人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艰辛。
“他妈妈生他的时候早产,孩子快一岁的时候还不会爬,坐在床上就倒。”姚明告诉记者,为了看病,夫妇二人带着年幼的姚俊鹏辗转南京、合肥、上海等地,近一年后才确诊患了脑瘫。
“当时有人劝,让我们趁着年轻再要一个孩子,我和他妈妈说,这辈子咱就围着这一个孩子转了。”
脑瘫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常伴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然而姚明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儿子能自己走路。
“走路姿势难看点也没关系,毕竟我们不能一直陪着他。”
为了能让儿子正常生活,姚明夫妇在姚俊鹏很小的时候,就把沙袋绑在他腿上,再把腿绑在椅子腿上,将膝弯曲成直角,对姚俊鹏进行理疗。这样,姚俊鹏就不会在紧张时,“双腿突然翘起,僵直在半空中”。
为了能让孩子自主行走,从小学起,姚明就牵着儿子的手练习走路。放学后,学校的操场上,常常能看见父子二人一步一挪的情景。
2009年,姚明买了一辆汽车接送姚俊鹏上下学,可很快发现这样做并不方便。
“上学路上交通比较堵,而且把车直接开到学校教学楼下,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于是,从初中起,父亲改用电动单车接送姚俊鹏,6年风雨无阻。
安师大附中的教学楼里没有电梯,姚俊鹏所在的高三年级十二班教室被学校特意从原本的五楼调整到低楼层。“学校做了特殊安排,就是考虑到能让他父亲每天接送孩子方便一些。”班主任芮金龙告诉记者。
每天,姚明骑着电动单车,把儿子驮到学校教学楼下,姚俊鹏就会伏在父亲背后,双手从父亲的腋下穿过,扣住姚明的双肩,两只脚分别并在父亲的左右内脚踝——就这样父子二人叠在一起,一步一摇地往楼上爬。
“刚开始很慢,熟练以后三层楼梯三四分钟就到了。”这是姚明专门为儿子设计的训练方法,“孩子现在自己走路还是‘剪刀步’,两只脚交叉走很容易受伤。”姚明希望,让儿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再接受一些康复训练。
“我们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的人,‘你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姚明对记者说。身旁的姚俊鹏点着头,咧开嘴笑了。
3.不一样的精彩
7月23日上午,班主任芮金龙打开了安徽省招生考试院的微信公众号,他要查询的第一个高考考生就是姚俊鹏。
得知姚俊鹏高考成绩达到623分后,芮金龙立刻通知了正在上班的姚明:“太不容易了,你儿子,真棒!”
由于语言困难,课堂上的姚俊鹏基本不会提问。芮金龙至今记得,第一次回答姚俊鹏的问题,“贴在耳边,听了两三遍才弄明白”。于是,解算纸成为师生间答疑解惑的重要媒介,从一个公式、一种分布到一个思路、一种算法……
“他很开朗,不孤僻。”电话那一头,高三年级十二班理科考生秦书洋对记者说。从初中开始,秦书洋就与姚俊鹏同班,相识6年。
在教室里,姚俊鹏的座位一直被老师安排在前三排——那是距离教室门口最近的位置,班主任芮金龙还专门嘱咐了两名男同学保障姚俊鹏出入。
“三年了,在校期间,姚俊鹏从不离开座位,不去卫生间,也不喝水。”芮金龙告诉记者,“他不想麻烦别的同学。”
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里,看到姚俊鹏早上带走的水壶还是满的,姚明夫妇很心疼,但看到儿子能通过自我调整而独立生活,心里又有些许安慰。
如今,填报大学志愿的姚俊鹏正在考虑新媒体一类的专业。这样他既能发挥计算机方面的特长,也能继续追寻对于语言文学的热爱。高中期间,姚俊鹏最喜欢的传统名篇要数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他说:“我要飞得更高。”
而姚明则期望,在大学里,儿子能分到一个单独的寝室,或者是一张下铺。因为这样“既方便生活,也不会过多打扰室友”。
“俊鹏已经让同学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可能’变成现实,相信无论未来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秦书洋说。
(本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