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沪铁路太仓南站启用。通沪铁路跨江而来,不仅给江苏太仓增加了一条地理意义上的高速通道,还将带动太仓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太仓朝“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总目标前进。
对标上海全方位融入
通沪铁路在太仓设立了3个站点:太仓港(货运)、太仓南站(客货)和太仓站(客运)。太仓有了城市新名片“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这既是地理上的概念,又体现了太仓这座城市抓住机遇,对标上海、全方位融入上海的决心和信心。
融入上海,实现同城效应,交通对接是先决条件。太仓南站站长王学明介绍,该站设2个站台、5条线路,最多可聚集旅客1000人,通沪铁路开通后日均发送旅客在800人左右。
接下来,随着南沿江铁路太仓段建设的完工、上海嘉闵线和苏锡常城际铁路的延伸,太仓将逐步形成“5+1”的铁路网络,成为江苏进入上海的又一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太仓市委宣传部部长赵建初是土生土长的太仓人,“一过晚上9点,太仓市区街上就基本没有人了,店铺也开始打烊。这样的氛围,怎么样才能留住上海人呢?高铁来了,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势如破竹。”
在太仓南站正对面,一个总投资400亿元、占地1800亩的复游城项目正成为助推太仓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型的有力推手。该项目规划有阿尔卑斯雪世界、红魔体育公园两大核心旅游版块,同时配套了五星级酒店、欧风街等商业设施;双语学校、邻里中心、智慧公寓等生活版块也已规划完毕。2023年正式运营后,单日最高可容纳游客10万人次。
高铁14分钟到上海,将加快太仓“全域旅游”的脚步。“我们要迎接更多上海客人,不仅要在服务上做精做细,还要做出特色。”太仓市市长汪香元说,“高铁给太仓在地理位置上增加了一条加速跑道,太仓人的思想也要到这条高铁上去跑一跑。我们不仅希望高铁带来产业和技术,更希望高铁能带来思想的碰撞、信息的传递、理念的交汇。”
产业定位更鲜明
既要融入上海,又要与上海差异化发展。通沪铁路开通,太仓人既兴奋又清醒。
进一步做强做大自己的特色产业,瞄准高新技术产业链,大力扶持发展高端制造、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产业,与上海互补共进、互利共享,这是太仓的产业定位。
太仓是有名的“德企之乡”,现有规模以上德企338家,占到全国10%的份额。
卓能电子(太仓)有限公司2004年从德国巴伐利亚来到太仓,占地45亩,有员工504人,该公司生产的产品有1200多种,来自全世界60多家客户,其中有小到一个指甲盖的电子元器件,也有高达2米的集成模块,有些产品一年只需做一个,频率高的产品一年也就生产几万件,一般的企业很难在这些复杂的要求下盈利且发展。
“公司特有的‘柔性生产线’和精细化管理确保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同时获得可观利润。”该公司电子事业部运营总监钱昀介绍,2019年,该公司总产值突破1.0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4亿元),其中,产值很重要的一块来自中国高铁运营部门的订单。
为让更多的像卓能电子一样的优质产业集聚到太仓,太仓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大招”,释放更强吸引力。为此,太仓进一步梳理工业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全链审批程序,企业开办、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事项一次推送、并联办结,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0.5天。针对重点项目,更是确定了各事项办理流程的时间节点清单,提供靠前式服务,从“企业跑”转向“政府跑”。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已于2019年签约的123个重点项目100%开工,投资到账率超过60%。而像卓能电子这样“小而精”的外资企业,通过线上、视频等交流对话方式,1至6月份太仓又引进了11家,平均投资额均在1亿美元以上。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的开建最令人期待。
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设有智造生态、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科技、产金融合、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文化科技等6个学院,2019年已经启动首批本科生招生。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2018年已经启动本科生招生工作,预计明年秋季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后,当年能实现在校学生3400人,到2027年实现在校学生总数10000人以上。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