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老张在家吗?”夜幕下,浙江省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村的村干部和志愿者轻轻敲开张水平的家门,“最近天气热,买些营养品和消暑药品送给你们,还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张水平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困难户,妻子因患病成了植物人。平时他白天出门打工贴补家用,晚上再回家护理妻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张身上。“年初村里送来4000元帮扶金,平时也经常来看望我们,真的很感谢!”张水平说。
十四都村党总支书记蒋雪成说,这些爱心款物都来自村里筹建的关爱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帮扶、关怀、公益、奖励等,两年来累计募集到90.8万元,目前已使用27.5万元,惠及449位村民。
守望相助、扶困济危,是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美德。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来,诸暨依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奉献爱心,关爱困难群体。
关爱群众,手中总要有“一把米”。诸暨市文明办主任俞露介绍,诸暨的关爱基金主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乡贤企业爱心捐、村民互帮互助捐、结对单位定向捐等途径得到扩充。另外,诸暨还探索从集体资产、项目开发中拓展筹资渠道,试行“慈善超市”“公益面馆”等实体经营模式,为关爱基金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群众,只有发动群众,激发内生力,解决人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文明实践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枫桥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俞露表示,当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镇村管理下,吸纳多方成员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负责基金日常管理运行,实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确保关爱基金民管民用,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截至目前,诸暨476个村已建立关爱基金,规模达5400余万元,累计使用1300余万元,受惠群众3.8万余人。
关爱和温情用“加法”,移风易俗做“减法”。富裕起来的诸暨人,人情开支也随之水涨船高,有时为“面子”,甚至导致“因礼返贫”“因婚返贫”。为此,诸暨市依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切入,向陈规陋习宣战。
改革从璜山镇溪北村“破冰”。两年前,溪北村村“两委”干部、村红白理事会、村老年协会负责人等11人经过商议,制定了一份倡议书和8条“村规民约”,发到村民手中:办喜事每桌不超过800元,办白事每桌不超过600元……
没有彩礼,一天内办完,只宴请近亲属和朋友同学;共15桌,婚宴标准每桌580元,包含烟酒;6辆亲戚的私家车用作婚车,总共花费不过3万元……依照过去溪北村的标准,这场婚礼或许显得寒酸。可如今,宾客没人指指点点,当新郎徐国鑫和新娘李玉红把早已准备好的爱心款投入村关爱基金捐款箱时,大家欢呼鼓掌。
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乡风文明、百姓减负“两把锁”。如今,诸暨已实现全市503个村(居)移风易俗全覆盖,平均每场酒席节省5万余元,全年为群众减负10亿元。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坚持不懈让文明新风固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在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徐良平看来,只有用好“枫桥经验”这个传家宝,从群众视角出发,陈规陋习方能彻底摒弃,文明新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此,诸暨依托“实践中心——实践所——文化礼堂”三级体系,把党员干部、志愿者、红色网络“大V”、道德模范纳入理论宣讲队伍,让身边榜样作为文明实践代言人,打造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特色品牌,用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文明,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通天线、接地气,让红色声音和文明新风在城乡激荡回响。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坚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文明实践基金、移风易俗、创新理论宣讲等措施,淳民风、聚民心、汇民智,不仅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更使群众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走出一条群众共治共享、可持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
(本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