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中文能力建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作者:姜国权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8日 12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7年来,内涵越来越丰富,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有关各方通过有效对话、沟通与合作来实现。语言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因素。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的途径。从历史来看,语言的传播和应用对人类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对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语言交流已成为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演进,多种形式的语言交流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进行着,语言传播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中文既是中国通用语言,也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潜力很大,任重道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文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一带一路”语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想要了解中国、倾听中国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希望突破媒体壁垒和思维定式,盼望有机会学习和掌握中文,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真切体验中国发展成就。有关数据显示,全球使用中文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国际中文教育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中文人才广受欢迎。中文已经成为世界人民文化交流、沟通合作、增进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加强中文能力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基石。在国际交往中,有效对话需要基于语言共识、并在共同语言层面上进行,否则不仅无法实现沟通,而且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误判。当前,国际社会特别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对中文赋予更高期待,但“一带一路”国家中能够将中文作为外语熟练掌握、并能作为工作语言应用的人还不够多,与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差距。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加强中文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潜力很大、任重道远。

        加强中文能力建设,有利于使中文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承担应有的国际交流责任;有利于破解共建“一带一路”语言障碍问题,构建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可行的语言发展环境,提高跨文化沟通效率和效果,为有关各方带来交往的便利;有利于增强各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力,增进了解、信任和友谊,从而更好地形成和坚持合作共识,共同开创“一带一路”新的发展机遇。

    互学互鉴,共生共赢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是平等的。中文是世界语言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建设性的一员,通过友好交流走近世界语言舞台中央。作为中文母语国,中国也要学习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各方的语言和文化,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客观、理性地研判中文的未来角色和作用。加强“一带一路”中文能力建设前景光明、道路宽阔。

        虽然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各方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基点,即需要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交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民族语言众多。各民族语言的交流交融有着悠久的历史、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这也为加强“一带一路”中文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在“一带一路”语言大家庭里,中文要与其他语言成员一道,坚持互学互鉴、共生共赢,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面对面的对话”和“背靠背的合作”。这也是“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坚持立足长远的眼光。要遵循语言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国际惯例,做好走远路的准备。既要尊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又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独特优势,走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中文传播可持续发展道路。

        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要以深化国际中文教育为引领,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合作机制,推动构建“一带一路”语言共同体,强化“一带一路”语言合作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文明相向而行,走团结合作之路,使人民感情更加亲近、友好关系更加巩固。

        保持学以致用的态度。国际中文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关键在于应用。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应该使用共同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用得多了,就会成为大家会用、常用、想用的共同语言。中文要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应用中,不断传播发展,在应用中赢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我们相信,“一带一路”上懂中文、讲中文的人会越来越多,中文能力建设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的活力。

    问题导向,培养人才

        语言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归根到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的,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多方面加强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国际中文人才培养。

        一是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特别是关于教育标准、中文水平考试评价导向、跨文化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理论的预见性,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科学回答国际中文教育“怎么教”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服务于“一带一路”中文人才培养。

        二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工作。以来华留学中文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总结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文的基本经验,科学回应中文作为外语“怎么学”的问题。认真审视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和未来,采取更多的实际措施,结合“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等现有机制,不断优化“一带一路”中文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提升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在语言学习层面,更加关注缩短语言认知差距,培养中文思维、中文意识和中文共识,更加贴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际需求,使更多的海外中文学习者通过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中国通”。

        三是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国际中文教育普遍采取线上教学方式,师生协同,克服诸多困难,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疫情条件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经受住了这场疫情危机的考验,保证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持续进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全面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使优质的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配置。下一步,我们应构建立足“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平台,创设在线中文学习环境,增强国际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注意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以惠及全球各地更多中文学习者,为“一带一路”中文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便捷有效的支撑。

        在加强“一带一路”中文能力建设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同包括“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为促进民心相通增添新的动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姜国权,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