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国之重器托举强国新征程

    作者:朱嘉琦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07版)

        【专家点评】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功不可没”。正如总书记历数的那样,“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和科技成就,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工程科技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于科技创新、工程建设而言,助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方可顶天;坚持关注民生、人民至上才可立地。每项重大工程、重要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才接续作战,更离不开一个个工程团队的高标准严要求。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重要指示,勉励大家“坚持新发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是对整个中国科技界、工程界的重大激励与宝贵嘱托。

        重大工程往往系统复杂、科技密集、创新活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只有准确把握国家需求、研究方向、成长平台、人才培养和成果孕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铸就更多精品工程、铸造更多国之重器,更好造福人民。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参与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的大批国之重器在“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等工程中得以应用,为载人航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非常之人”,则难有“非常之功”,更难有“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只有站上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不断创新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才有底气笑对世界风云变幻,才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交汇处,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攀科技新高峰,着力实现孕育成果与培养人才的良性互动,让更多国之重器托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朱嘉琦,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张勇、曾毅、吴春燕、詹媛、王斯敏,通讯员 肖明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