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保障物资 江堤巡查 智能监测

    防汛紧要关头,江苏全方位筑牢“安全墙”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杨丹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3日 04版)

        7月12日,连云港东海县交通局公路养护工区橙色突击队队员冒雨在311国道疏通路面暴雨积水。张玲摄/光明图片

        升级长江江苏段洪水橙色预警、提升长江防汛应急响应至Ⅲ级、太湖洪水橙色预警……日前,面对形势险峻的汛情,江苏省不断升级防汛预警,从保障防汛物资、加强堤岸巡逻、做好汛情监测等方面入手,全方位筑牢防汛“安全墙”。

        7月11日下午,南京暴雨过后,仍有小雨,在南京市高旺河两侧堤岸上,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处长李宗超正在检查防汛物资的落实情况。“全市启动Ⅱ级响应后,南京市就安排了40辆货运卡车、4条船在江北葛新桥和江南西善桥等防汛基地装车装船待命,各区也相应落实待命车辆。”李宗超告诉记者,为了给防汛抗洪这场“硬仗”提供有利的后勤保障,南京市共储备598万条防汛“三袋”、42.7万平方米土工布、23.8万吨块石、3498方木材。

        江水滔滔向前,和南京主城相比,南京最南部的高淳区防汛压力更大。高淳地处水阳江下游,入梅以来,水阳江一直高水位运行,一度达到13.10米的历史第三高位。持续上升的水位将岸边的一些大树枝干一半都吞没在水中。堤岸上,67岁的村民陈炳芳不断来回走动,手持一根木棍不时查看堤坡和堤脚。“堤脚是丛生的杂草,不用木棍拨开看发现不了险情。”陈炳芳告诉记者,从7月7日起,他和另外3位村民一起在此守了五天四夜,用高淳民间传统“送水牌”巡逻法,在两个值守点之间,以“水牌”为一个信物,走到大堤的沿线,不放过一个地方,确保巡查全覆盖。巡逻一圈下来,记者看到,陈炳芳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今年,太湖防汛压力也超过往年。“水位一直居高不下,太湖大堤上的一些步行道、树木都被淹了,水面远高于城区低洼地带。堤防承受很大压力。”自太湖水位第一次超出水位线以来,无锡市防汛办副主任陈光育已连续14天坚守岗位,从未停歇。他告诉记者,太湖大堤无锡段全长91.26公里,目前贡湖湾段、马圩东大堤段已按“百年一遇”标准改造完成,现在正在按照同样防洪标准进行剩余工程建设,将大幅提升大堤防洪能力。

        33个水位站,15个超过警戒水位……在苏州市汛情预警及调度指挥系统的大屏幕上,全市水情一目了然。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田晨虽一脸倦容,但眼睛始终离不开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据。“这是基于高科技、智能化打造的‘智水苏州’系统。它能够对防汛业务全过程提供数据支撑。”田晨介绍,在此次防汛抗洪中,“智水苏州”系统通过先进手段,很快计算出未来降雨的时间、空间和过程,并开展在线内涝分析,大大提高了城市内涝的应急响应能力。

        “未来几天,江苏又将迎来强降雨。预计14日长江的大通流量可能超9万立方米每秒,最高可能达到9.2万立方米每秒,接近历史最高值,防汛形势仍然十分险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告诉记者,江苏将进一步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加强江堤巡防工作,做好汛情智能化监测任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杨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