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海魂的诗意书写

    ——读短篇小说集《小岛》

    作者:鲍良兵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8日 14版)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1月出版

        如何书写和平时期的军人,这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至为重要的课题。海军作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陆颖墨,一直凝望着那片遥远的南中国海,执着地用文字记录、讲述海军将士的生活。在最新推出的短篇小说集《小岛》中,陆颖墨跳脱传统英雄叙事的观念与套路,将目光聚焦于真诚袒露自身不足的战争元勋、爱兵如子的将军和沉着指挥的舰长,更深入到基层的导弹兵、潜艇兵、军犬和军属内心情感深处,以细腻的笔触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平凡的侧面,感人至深地写出“水兵的生活、水兵的情感、水兵的韵味、水兵的追求”,立体地展现三代海军将士对战友、舰艇、海军事业和祖国的深厚情感。

        军旅文学是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主阵地,英雄叙事也是当代军旅文学最常见、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样式。在小说集《小岛》中,陆颖墨多以海军将士的日常生活为中心,截取一个独特的历史片段或生活场景,捕捉、挖掘、展现海军将士作为普通人的那种真实状态及心理感受,展现了“新写实”的美学风格。正如其在一次采访中说道:“都说守卫在遥远岛礁上的水兵是英雄,其实我更愿意将他们视作普通人。”但与消解崇高感截然不同的是,陆颖墨恰恰从海军将士日常生活的普通侧面,重构了一种“平凡”的英雄性。

        小说《归航》中的肖海波面对狡猾的“土台风”和“滚地雷”这些自然灾害,科学研判,指挥新型驱逐舰西昌舰冲向漩涡即“土台风”的中心,最终平安返航。《舰桥》中面对外国军港故意留下一个和舰身长度相差不多的泊位的刁难,江伟熟练指挥,整条军舰稳稳地嵌进了泊位,展现了新一代海军军官的沉着、冷静和智慧。《海骚》则通过“我”的晕海“丑态”和轻松平静指挥的船长对比,突出了海军将士久经风浪锤炼铸就的镇定和对战胜风浪的信心。而《金刚》则通过礁堡长钟金泽克服高温、高盐、高湿造成的大脑紊乱等困难,书写了守礁人平凡中的伟大。

        除了通过海军将士与恶劣自然环境的对抗来展现他们的英勇,陆颖墨更关注英雄主义的精神性。青年学者傅逸尘在讨论英雄主义书写时指出:“‘传奇英雄’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陆颖墨在小说《长波》中写了一位功勋卓越的老红军,在建长波台的誓师大会上,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而念了错别字,他严肃地开展“自我批评”,坦诚自己的不足,并以今天的“尴尬”作为镜子,不断鞭策自己加强学习。也正是这种不居功自傲、不自满的求知精神,铸就了部队找自身不足和抓学习的传家宝。《小岛》则通过一盘小白菜,展现了将军坚持官兵平等、爱兵如子的情怀。《舱门》写将军由一首歌颂黄桃的短诗,关注到官兵的饮食结构问题,还不断要求进入模拟舱“试验”,展现出其不走过场和别具一格的调研精神。这部小说集收纳的28篇作品,犹如一串海底打捞上来的珍珠,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与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海军真正的风采。

        以情动人是《小岛》鲜明的艺术特征。陆颖墨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集中观照海军将士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他的笔下有同辈相互砥砺的战友情,有士兵和军犬的“手足之情”,有神秘心理体验的母子情,有导弹兵与拟人化了的导弹之间的特殊情感,有夫妻之间的守望之情,有实习护士与患上骨癌的军港水兵之间朴素动人的情谊,等等。整部小说集的情感浓郁、醇厚,充分展现海军将士铁骨铮铮之外的柔情。

        而细细品味这些小说,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背后,则常常是匠心独具,立意深远,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小岛》上的战士舍近求远,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泥土,这泥土寄寓着对祖国无限的深情。《潮声》中从班长没有接到“慰问电”入笔,书写他的情感失落,这原本习以为常的“慰问电”象征军人的荣誉感。《白贝》中写“我”“胖子”和“拐子”暗地里通过各种努力,挽救需要“海水”滋养的“白贝”,背后蕴含着对患上癌症的战友王胡的无限鼓励。《鱼儿》通过烈士遗孤对“爸爸”和“叔叔”的称呼,委婉而曲折地勾勒出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担当、牺牲和血肉相连的情感。《潜浮》通过“潜”和“沉”两个字的不同抉择,深刻展现出首长对士兵心理的准确把握和深切的爱兵之情。《舷窗》通过圆的海和海魂衫的陌生化处理,在摇摇晃晃又刚健的步伐中展现出老一代舰长对大海和军舰的深情。而《远航》中的退役老将军肖远,作为第一任舰长和西昌舰有着深度的“心灵感应”,但凡西昌舰出航,他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有些“荒诞不经”的心灵感应背后,则是老舰长对海防事业的心灵牵挂。小说中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西昌舰的最后一次远航和第一次出征。故意选择深夜出航的肖海波,依然无法瞒住父亲。在父与子“去哪”“远航”“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的含蓄信号问答中,新旧西昌舰、父与子的交替在象征中国海防事业涅槃与新生之外,亦是中国海军精神的悄然传承。

        可以说,这些作品平静叙述的背后,则是情感暗涌、拨人心弦。恰如作家王蒙所赞叹的,“亲和自然,娓娓道来”之中,“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焕发出阳光”。

        (作者:鲍良兵,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