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6日 星期一

    文学景观历史时空的可视化呈现

    作者:邵大为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6日 13版)

        文学景观指经过文人书写的景观,包括山水名胜等自然景观和楼台寺观等人造景观。文学景观研究有多个层面,历史层面主要考察文学景观的形成与变迁过程,文学层面着重揭示文学对形塑景观和传播景观的意义,文化层面侧重研究影响文学景观变迁的文化因素。而历史研究是基础,探讨景观的历史变迁离不开具体时空,历史时空除了流动的时间外,还包括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形貌两个空间要素。

        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可从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考察。点指景观所在具体地点。如古黄鹤楼一直位于蛇山之西黄鹄矶头,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后移至蛇山中腰。地点信息越详细,空间定位越准确。线指景观所处交通路线,景观处在僻陋之地还是交通要道,既关系着景观与文人相遇的频率,也影响着作家书写的内容甚至主题风格。例如鹳雀楼属于黄河景观,瓜州古渡既属于长江景观也属于运河景观,玉门关和阳关属于丝路景观,剑门关属于蜀道景观。关注景观的交通信息,便于针对某些特殊路线开展文学景观的书写研究。面指景观所属古今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历时而变,记录景观所属的古今区划,便于共时性分析景观的地域分布、历时性考察景观的时代变迁。群指景观所处的景观群落,文学景观常与周边景观形成关系复杂的景群,例如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黄鹤楼与蛇山景观,与鹦鹉洲、晴川阁等形成景观群落等。标记景观所属景群和景观之间的层级关系,便于分析景观群落中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学景观的空间形貌,既包含景观的自身形象,又涉及景观的周边环境。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形状姿态,人造景观的选址造型、规模结构,都属于景观的自身形象。如安徽天门山的山形水势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洞庭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宋代黄鹤楼的造型是高两层、十字脊歇山顶的群体建筑,清末黄鹤楼变为高三层、攒尖顶的单体直楼。景观并非孤立的观赏对象,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景观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金陵凤凰台所见之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宣城北楼所观之容,独特的周边环境也是文学景观的鲜明标志。同一景观,在不同作家的眼中笔下,也常呈现不同的环境样貌。例如同样登览武汉的蛇山南楼,映入黄庭坚眼帘的是“四面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的自然风光,令王十朋震撼的是“江汉西来于此会,朝宗东去不须分”的山川形势,给范成大深刻印象的是“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的南市繁华,而陆游注目的则是“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茫茫古犹今”的议和船只。这些形貌书写,既有客观的环境描述、鲜明的时代印记,也烙刻着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主观感受。关注文学景观形貌上的地域差异、时代变迁和作家的书写特点,能为文学景观的地域分布、变迁考察和作品分析提供诸多研究切口。

        时间是历史考察的基本线索,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文学景观的形成、演变历程,方能清晰呈现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类文化信息。文学景观的形成,须关注景观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观文名形成之时这两个时间点。自然景观,形之天然,主要考察文人最早对景观的发现和书写,以及命名或改名,比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景”,李白笔下的九华山、郎官湖。人文景观的始建与出名,有时相隔甚久,有时同步形成,前者如岳阳楼、黄鹤楼,后者如沧浪亭、醉翁亭。文学景观的演变,需要梳理两条线索,一是景观的历代沿革,侧重景观的物象延续,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景观地理位置或空间形貌的变化,如黄州赤壁的远离江岸,长江三峡的猿啼不再;人造景观主要按时序考察建筑的兴废、移址和环境变化等。二是景观的历代书写,侧重景观的文脉传承,主要按时序梳理景观的书写史,以及文人书写景观的地点、年龄、身份、经历和作品的形式、内容等信息。文学景观的书写活动,并非都发生在景观现场,有的甚至是在景观毁圮之后。如黄鹤楼自晚清火毁之后百年未能重建,但关于黄鹤楼的诗词文赋、楹联书画不绝如缕,黄遵宪、康有为、毛泽东都有登遗址之作,此时景观的物象虽毁,但文脉未断。考察文学景观的演变,须综合考察景观的兴废沿革与书写历史,了解景观书写的背景,考量其沿革变化的频与偶、书写活动的密与疏,揭示景观变化的规律。

        景观的地理位置、空间形貌及其历史变迁,都是适合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古人在记录地理信息时,就十分重视图文并茂、诗画相映的视觉效果。唐代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图志》,文字以外配有各地舆图,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图渐散佚;王维为辋川别业亲绘《辋川图》,与二十首辋川绝句互映成趣;清代张宝将自己一生的山水游历付之丹青,并一一题跋,编成自传体木刻画集《泛槎图》,观者读诗看图,如身临其境。可以说,可视化理念古已有之,地图与绘画就是古人最擅长的可视化手段。科技日新,多种多样的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我们已不知不觉进入读图读屏时代。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学景观进行可视化呈现,对景观研究、景观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图呈现、地理分析和数据库功能集于一身的可视化技术,对呈现景观的历史时空信息,辅助文学景观研究,具有突出效果。

        首先,可以多元呈现文学景观的地理分布。用GIS技术开发的数字化地图,可以任意查看全域、地方、城市、景群等各个级别、各种类型文学景观的地理分布,既能统观全域,又能细察一地。图层叠加功能,可以让各类文学景观在历史地图、卫星地图、水系图、交通图、作家行迹图等任何主题图层之上定位呈现,使不同来源的空间信息重合,便于研究者多维观察和比较。数据库功能,可以标签化管理文学景观的各类位置信息,支持按景观名称、景观类型、行政区域、主题路线等方式呈现文学景观,既便于浏览,又能统计分析。例如,想要了解历史上长江沿线在不同路段、各个时期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数量状况、类型分布,都可在GIS地图上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求多元呈现。

        其次,可以动态展现文学景观的形貌变化。GIS能够基于景观的地理位置加载景观的图像信息。文学景观形貌有古今之分,当今形貌可以利用卫星地图、航空拍摄、地面拍摄等技术实时实地采集,全方位呈现文学景观现时的地形地貌、建筑造型、周围环境等;历史形貌可以采集相关历史图像,包括历代绘画、方志中的舆图及类书中的景观插图等,也可根据文献记载和相关作品的描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制作图像。为这些图像标记时间信息后,既可静态查看某一时期的景观形貌,也可动态再现景观的历代形貌变化。

        再次,能够生动表现文学景观的变迁过程。除了动态呈现空间信息外,GIS还能使文学景观所涉人物、事件、作品的时间信息,按统一的时间轴依序呈现。如果是文学景观的全域版图,可随着时间推移动态展示各种景观的出现、湮灭等存毁状态,模拟文学景观的出场、在场和离场过程。如果是个体的文学景观,可按时间序列动态了解景观的建毁过程和书写活动,模拟景观的生命伏线。

        利用GIS呈现文学景观的历史时空,可从四个方面推动文学景观的研究。一是促进文学景观的整体性研究。当前的文学景观研究,多围绕个别案例、部分城市、某类景观进行局部考察和理论探讨,缺乏整体观照和宏观研究。可视化的景观版图,为研究者提供了审视全域文学景观的宏阔视野,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景观的分布与变迁。二是加强文学景观的过程性研究。GIS地图模拟文学景观的历史变迁,要求研究者对文学景观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类人事、作品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一一落实,从而促使文学景观的过程研究更加全面、细致、扎实。三是助力文学景观的比较性研究。考察文学景观常涉及各类比较,如同一类型不同地域的景观比较、同一群落中的景观比较、不同作家的景观书写、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景观书写等。GIS地图支持按研究者的各类需求呈现对象信息,聚焦范围、放大细节,为景观的比较研究提供便利。四是推动文学景观的交叉性研究。文学景观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既涉及历史地理,又包含古建筑,甚至包括气象水文;而可视化呈现,又需要数字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与整合,才能系统、立体地弄清和再现文学景观的历史变化过程。

        可视化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理念,抽象的文学研究与形象的可视化结合,开拓了文学景观研究的新视野,有望成为文学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作者:邵大为,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