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0日 星期六

    国际中文教育行稳致远,底气何来

    作者:王春辉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0日 12版)

        3月22日,在埃及伊斯梅利亚,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郭凌宇在进行汉语网课教学。新华社发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语言论坛】 

        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下行压力和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语境,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需要长远谋划,需要战略定力。

        如果我们跳出短时段的事件视角,而从中时段局势甚或长时段结构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各种变量的合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战略定力提供了充要条件。

        中国的持续发展是根本保证。

        毫无疑问,中国仍然处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上升期,这一历史大势不会改变。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则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提升了国人自信。随着中国在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愈强、作用越大,国际上对中文的需求会保持基本稳定甚或越来越多。

        国际局势的变动组合是机遇。

        当前的国际环境进入了一个深度不确定的时期,但是危中有机,仍然为中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战略机遇。比如世界权力结构的“东升西降”、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多边主义的国际关系理念越发深入人心,这些因素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进而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良好国际环境、提振全球学习需求。

        七十年事业积累是坚实基础。

        新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七十年发展,筚路蓝缕,成就斐然。事业发展从1.0到4.0,学科建设从无到有:1949年—1986年是事业1.0,1987年国家汉办成立到2003年是2.0,2004年孔子学院揭幕到2019年是3.0,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孔子学院改革发展使之进入4.0阶段;紧跟历史进程,在缓解国家就业压力、提升全球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化、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方的宗教模式和殖民模式之外,探索了一条合作共赢的语言国际化新路径;中文格局和地位的提升,打破了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与战争所建立起来的语言霸权体系,正在重构着全球二语教育的新格局。这些积累和沉淀是未来国际中文教育行稳致远的基底。

        全球最大的语言生活共同体是牢固底盘。

        接近14亿的母语人口,6000多万的华人华侨,几百万将中文作为二语的说话人以及接近2亿的全球中文学习者,共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语言生活共同体。语言学习的最终指向和检验标准在于使用,国际中文语言生活共同体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内生动力之一。未来,建构起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内—国际相结合的更便捷、愈多元的练习和使用场景,无疑会提升国际中文语言生活共同体的品质与体验,进而增强其吸引力和内生力。

        两个地缘圈是发展根据地。

        东亚—东南亚的汉字文化圈和其他地区利益攸关的地缘政治圈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两个根据地。受疫情的影响,国际合作的区域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未来可能会出现一批洲域共同体,东亚—东南亚地区作为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区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保留根据地。另一方面,“跨大西洋联盟”的分裂与“北分南合”的趋势愈加明显,这就给中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与一些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契机,也就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提供了第二个战略根据地。

        新科技发展是新生态契机。

        5G时代的智能化教育变革、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机器翻译技术突飞猛进、区块链技术的多方应用,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科技背景。新科技将有助于创新探索、优化赋能“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法),助力打造线上资源“新基建”,升级精准供给与精细管理,在物理、虚拟、智能三个空间提升中文供给,从而最终孕育出一个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生态。

        中文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是动力保障。

        中文是汉藏语系的主要语言,有声调、量词众多、语序重要等是其显著特征。汉字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文字形态之一,也是几大古文字系统中唯一延绵至今而且仍然生机勃勃的存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文形成了功能多元的诸多文体,写就了浩如烟海的传世文献,建构了中国的哲学体系,塑造了华夏的民族精神。中文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强劲动力。

        伟大中华文明是源头活水。

        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强大的吸纳融合能力保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亟待提升的当前,越来越需要中华文明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智慧和方案。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为中文本身提供了文献支撑和创新滋养,也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横向覆盖力和纵向穿透力。

        语言的国际教育有其客观规律,起伏波动是正常的。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必过分夸大,更不应灰心丧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有足够的底气,也有强大的战略定力。我们宜趁此契机整合资源、提质增效,从而为下一波的大发展积蓄力量。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未来会更加光明,令人期待。

        (作者:王春辉,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