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改革评价体系 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

    作者:薛澜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6日 07版)

        【获奖者心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是发现科学新知还是推出创新产品,核心都在于人。创新引领发展,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尤其需要我们对创新的内在规律有更深的认识,需要营造更好的科研和创新生态环境,让研究人员和创新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

        尽管创新生态的水平难以用具体的指标衡量,但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中国的创新生态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方面,国家、社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空前提高,越来越支持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的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各个渠道的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提升中国创新生态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说到底,创新是运用各种知识来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如果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将对创新造成不利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形成了较大挑战。国际产业链面临调整,技术变革带来产业升级,很多旧产业若不能很快适应挑战,终将被淘汰。从国际来看,美国依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打压,而且不断出台新的措施,试图在科技领域“卡”我们的脖子。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构建新的激励机制,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改变原来科研领域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基础研究,研究重大问题,破解关键难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经历了这些年的科技高速发展、拼命追赶,我国总体学术发表已经跟美国相当,但为什么在前沿科技领域同美国等科技创新大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越是前沿原创的问题,研究的风险越高,但我们目前的激励机制和学术文化并不鼓励学者冒风险。如果一个学者投入好几年从事某项重大研究但没有明显的产出,他(她)的职称和晋升都会有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让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做更前沿更具挑战的基础研究,缩小在前沿科技领域与领先国家的差距,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讲述人:薛澜,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学术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景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