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思政小课堂“牵手”社会大课堂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徐燕华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08版)

        “云参观”莫高窟、故宫博物院、上海世博会,鉴赏《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画中的商铺,倾听《何以华夏,何以中国》诗朗诵,观看《国家宝藏》栏目,讲述古代藏书大家、各大藏书楼、现代爱国收藏家等捐献、寻回国宝的故事……在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文瑜任教的《展示设计》,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

        “这是一场视听盛宴。每一次课程开始,王老师都会精心安排课程导论。她从课程学习对象的内涵、外延、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入手,引出课程核心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一位学生说。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庆奎认为,“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一个“融”字,须将主流价值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融入课程,反之则容易变成“说教”。近年来,苏科大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了课堂活力,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用好战疫活教材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有‘风雨读书声’,更要有‘家国天下事’。”秉持着这份信念,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朱爱华在本学期《社区工作》这门课程中,将疫情防控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备课时,朱爱华录制了《疫情时刻话社区工作》的专题视频,在第一次上课时进行了展播。短片时长约30分钟,内容包括感受社区生活、感知社区工作者、感动社区力量三个方面。

        朱爱华表示,短片旨在引导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疫情防控时期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角色和服务精神,激发大家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情怀,同时也深刻认识自身专业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他还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社会工作专业2017级学生季梦妍和同学一起开展了疫情相关专题讨论后表示:“除了增强线上调查研究能力与分析能力,朱老师的课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每天兢兢业业上门摸排住户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要像我母亲一样,做一名扎根在基层的社会工作者。”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是城乡规划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由范凌云教授等七位教师组成的中青年教学团队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融入疫情防控的鲜活案例。在课堂中,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展“社区防疫”专题调查,鼓励学生们秉持专业素养,发挥专业优势,对疫情下的社会治理、公共健康进行调查和思考,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每个专业设立了1至2门课程作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支持相关专业申报校级教改课题。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生态课程链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已获准校级教改课题立项。

        《中国居住文化》一课旨在拓展学生人居环境学的背景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中国建筑史与居住建筑设计作好铺垫。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学生徐弋茜说:“老师通过介绍中国居住形态的流变、各地传统民居、传统聚落与聚落体系形态,全景展现了多元而统一的中国古代居住图景。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住宅中所蕴含的‘辩证主义的思维观’,教会了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并让我们感受到了居住文化的魅力。我将以课程所学知识辐射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一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针,引导学生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毕业设计场地的植物景观构建的目标及方式。结合疫情防控,从公共安全、人民健康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度认知植物的杀菌功能、净化功能以及缓解精神压力、对人心理的正向引导等作用,并将其运用到人的活动空间营造中。”在毕业设计中,《风景园林植物应用》任课教师朱颖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指导相融合,让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环境观、生态观。

    课程里有“思政味”却无“说教感”

        环境科学专业副教授梁媛通过云视讯+慕课的方式,给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在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原则中,她引入生态文明思想解析国家环评项目的产业政策,在清洁生产原则的解析中融入资源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

        环境科学专业2017级学生郭丽说:“梁老师强调在编写环评报告时,要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都要秉持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理念,做一个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环境人。”

        艺术学院教师谢丹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她结合《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通过《中华老字号》《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传承》等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老字号的文化精神及经营理念。在《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中,谢丹丹在“学习通”平台上系统地建设了课程内容,坚持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设计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确保课程里有“思政味”却无“说教感”,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艺术学院2017级学生缪曾静表示:“老师们创新授课模式,带给我们很多想法和灵感,使我们对博物馆设计、文化藏品、老字号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何立足本专业,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徐燕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