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2日 星期日

    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已成时代之需

    ——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2日 07版)

        【强国密码】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缺少高水平、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突出问题。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

    人才热情有待唤醒

        记者:当前我们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认知,还存在哪些误区?

        刘远立:按照世卫组织对“公共卫生”的释义,公共卫生的使命在于:疾病未发生时如何预防;疾病发生时如何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尽快康复;无论是否发生疾病,如何提高每一天的健康质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不同:临床医学聚焦单独个体,公共卫生聚焦社会群体;临床医学回答生病后怎么治疗,公共卫生回答如何预防生病;临床医学关注疾病本身,公共卫生不仅关注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也力求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完全健康。

        要保持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完好状态,需要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联手合作。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衔接不够紧密,体现在公共卫生学人才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较少,而临床医学人才不能充分理解公共卫生的巨大作用,最终造成公共卫生体系运转的低效与浪费。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到2018年,全国各级疾控中心的从业人员下降了4.5%。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刘远立:长期以来,群众普遍对公共卫生学科存在误解。比如我听到过学生抱怨说自己参加实践活动时,遭人询问“大学怎么还有教打扫公厕的”。众多误解导致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不高,很多学生想的是如何换到就业前景更吃香的专业去。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约有11.4万,在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四种类别执业医师中仅占3.1%。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唤醒人才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热情。可通过薪酬、职务晋升等手段加以激励。比如日前广东出台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多条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改进公共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对获得嘉奖、记功的,可分别提前1年、2年申报卫生技术人才高级职称;对获得记大功或授予荣誉称号的,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培养理念亟须转变

        记者:当前国内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哪些问题?

        刘远立: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法更侧重于理论研究,培养的多为学术型人才。导致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长期缺少高水平、高层次实用型人才,无法满足现实与应急需要。

        同时,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理念还未能从传统的治病预防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还未能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复合模式。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数量,却忽视了培养不同种类的公共卫生人才。

        记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公共卫生人才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后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力度?

        刘远立:首先是鼓励高校增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专业,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公共卫生学院今后应重点进行硕士学位及以上的人才培养,填补我国培养公共卫生高级人才的空白。

        同时,要以市场为需求,注重不同种类人才培养。比如今后可重点加强“双轨制”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方面由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紧密协作、共同培养有处方权的公共卫生医师,促进防治结合;另一方面公共卫生学院可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各类学院紧密合作,联合培养跨学科的公共卫生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从而更好预测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要在公共卫生学院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公共卫生学生在疾控中心训练实践的时间与内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议今后政府加大投入,建设更加全面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寻找更多“指挥家”

        记者:有人说,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公共卫生专业将成为热门。但也有人泼冷水,说就业前景难。今后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完善?

        刘远立: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公私机构、大小社群以及所有个人,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与有根据的选择,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的科学与技术。从中可以看出,公共卫生并不是只能由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来做,而应该依靠四个主体:专业化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化医疗机构、非专业化政府部门、非专业化社会团体。

        近年来,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已经从直接提供预防医学服务向“大卫生”方向转变,像基于大数据的人群健康及其危险因素的科学监测和重大健康干预项目的成本—效果评估,发布流行病学的预测预警分析结果等。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包括有临床背景的专业人员和非医学背景的人员,既保证了防治融合在专业上的有效衔接,又便于落实“大卫生”战略的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

        这些充分说明,今后公共卫生领域应该打造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已成时代之需。今后可在重点实验室、流行病学、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性技术领域和重点疾病防控领域设立“首席公共卫生官”等岗位,时时关注本地区影响健康的因素。企业也可设立相应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提升企业人员应急能力。

        记者:一流公共卫生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刘远立:搞公共卫生就像一个乐团演奏一首交响乐,涉及方方面面。传统的公共卫生学院主要是培养乐手,但如今,我们应当为奏响更好的“中国公共卫生交响乐”培养更多“指挥家”。比如政策和管理系出来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能成为政府和各个领域的优秀“公共卫生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专业预判、精准施策,协调各类乐手共同演奏一首健康交响乐。

        (本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