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1日 星期六

    托思望长江 佳期当可许

    ——黄鹤楼为重新开园积极准备

    作者: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1日 04版)

        【毫不放松防反弹】

        历经千年风雨,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依然屹立江畔。“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屡毁屡建,犹如江城历经磨难愈挫愈奋,守望着滚滚东流的浩荡长江,守望着不屈不挠的荆楚儿女。

        自武汉封城以来,为严防疫情,黄鹤楼等武汉各大景区一直处于关闭状态。4月8日,武汉解封,疫情阴霾渐散。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磨山等景区恢复对外开放。武汉市民和游客期盼黄鹤楼也能开放,每天都有人到黄鹤楼景区门前,希望体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情境。

        4月9日,黄鹤楼景区依然大门紧闭。“疫情还未结束,黄鹤楼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我们一直有人值班,对景区进行维护,严格防控疫情。”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刘钟仁对记者说。在公园目前唯一的进出口,保安人员严格地为每一个进出人员检测体温,扫“健康码”,仔细登记,守住大门。所有临时进入的人员,必须戴口罩,“健康码”为绿码。

        在黄鹤楼附近的步行道上,保安许大钟和同事正在来回巡逻。“虽然没有游客,但春节以来我们一直在值班,每天都巡逻,每小时巡逻一次,检查公园每个角落,防火防盗防疫情。”许大钟说。

        在巍峨壮观的黄鹤楼下,一群援鄂医疗队队员正在合影留念,他们一直奋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救治重症患者,没有休息过一天,如今即将凯旋回乡,利用最后的休息时间,专程来看一眼久仰的黄鹤楼。“目前只有医疗队能进来参观,他们为武汉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英雄!应该感谢他们!”刘钟仁感激地说。

        “黄鹤楼有著名的三国文化、辛亥革命首义文化,还有丰富的诗词文化,是很值得来参观的地方。疫情之前,每天来黄鹤楼的游客有四五千人,节假日有上万人。”在黄鹤楼值班的工作人员刘晗说。她负责楼内管理和游客服务。她是个勇敢的90后女孩,黄鹤楼闭园后,3月初她主动去中华路的一家超市做志愿者,保障社区居民生活物资供应,3月下旬她又赶回黄鹤楼值守。“我们要把黄鹤楼守护好,等疫情结束,等待大家再来参观。”刘晗说。

        下午5点,黄鹤楼景区保洁主管莫自艳准时开始黄鹤楼主楼的消杀工作,她背着30斤重的药水箱,从顶楼开始逐层喷洒药水。为了避免消毒药水腐蚀楼内木质构件,喷洒药水半小时后,她还要用清水再擦拭一遍。

        “第一天背这个消杀喷雾器,感觉特别重,回家的时候肩膀上已经勒出了血印,一碰就疼。后来慢慢地就熟练了,也习惯了。”这两个多月来,莫自艳等50多名保洁人员坚守岗位,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放弃。“我们每天进行两次全面消杀,就是为了开放后游客们能游览得安心。”莫自艳说。

        “我在这里工作十年了,黄鹤楼闭园这么久,还是第一次。”黄鹤楼景区保洁项目经理李明回忆。她是“老武汉”,黄鹤楼对她来说,已经像家一样,景区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她都非常熟悉。“每当看到游客们开心的笑脸,我们心里也特别高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我们会做好景区的疫情防控消杀,随时准备开园,迎接游客的到来。”李明说。

        黄鹤楼在为重新开园积极准备,武汉主要景区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陆续开放,游客进入景区必须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接受体温测量。武汉花博汇景区每天对园区公共区域进行消杀,园区每天限流3000人,游客分时段间隔入园。武汉园博园景区仅露天非密闭区域开放,长江文明馆等室内展馆暂不开放。

        黄鹤楼即将回归,江城武汉正在恢复美丽容颜,“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动人美景即将再现人间。

        (作者: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张勇、安胜蓝、王斯敏、李盛明、张锐、章正、晋浩天、刘坤、卢璐、姜奕名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蔡琳、季春红、李政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