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星期二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江苏复工复产现场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01版)

        人勤春来早。3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6个主城区129个项目同时集中开工——受疫情影响的江苏,复工复产的脚步愈加稳健。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江苏各市已经基本全面复工,规模以上企业复工数量超过4.5万家,平均复工率达99.7%,工业企业员工到岗率达91.86%。

        日前,记者走访江苏各地,发现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的热浪逼人,“政府出手助力,企业主动发力”的良好局面业已形成。

    向科技要效益

        3月25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的员工与五湖四海的吊装用户隔屏相聚,共同“云”见证徐工集团第二十万台轮式起重机下线暨12款新品首发的历史时刻。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告诉记者,正是对科技的持续关注,徐工集团在一直保持行业单品销量纪录的K系列25吨级基础上,经过又一轮技术全面升级,继续扛鼎中国轮式起重机领域产品销量冠军的大旗。与此同时,百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将在施工效率、作业能力上再创新纪录。

        “现在我们的产能已经全部恢复,出口订单排到6月份。不仅能够满足客户交付需求,下一步还要尽快抢占国际市场。”徐州高新区格利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经理侯光辉掩藏不住喜悦之情。一个多月来,在当地政府的相助下,企业顺利化解了诸如产业链上下游通畅等系列堵点、难点问题,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内功的修炼。恢复生产后,该企业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并对现有设备进行创新性改良,效率大幅提升。

        “战胜危机才有新生机。这次疫情中我们生产的智慧灯杆可以实时监控路口的车流及人流,为指挥调度、排查疫情提供了决策依据,表现抢眼。这样的硬核科技产品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目前我们正抢抓机遇,尽快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侯光辉说。

    向新兴产业要生机

        “我们一个月前就启动了项目,主要是向教育系统赠送红外线测温仪,并承担了安装调试工作。”在江苏润和软件,新一批测温仪的调试工作正有序进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月7日江苏部分中小学将开学,学校对防疫设备的需求激增,这批测温仪可以解决很多学校的燃眉之急。

        针对疫情期间各种需求剧增,江苏星网软件上线“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帮助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省内窗口推行了“互联网+登记”业务;鱼跃医疗深挖呼吸治疗、感控消毒等抗疫物资的产能;江苏奇天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仅用4天就完成了对病毒试剂的研发,并通过国家疾控中心的临床评估……一批批智能制造、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在全民防疫中彰显企业担当。

        人工智能、信息科技、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不仅在复工防疫中大显身手,更推动着企业生产经营高效恢复,促进经济社会逐步回归正常状态。

        在江苏天科合达半导体有限公司晶体生长车间内,值班班长正通过电子屏对各生长炉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高科技的运用,让晶体生长车间实现了24小时连续生产。不仅如此,恒温生产也避免了热能损耗,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节能。

        “复工后,我们逐步实现了满工满产。”天科合达负责人张平告诉记者,目前,150台单晶生产炉已经全部开启,配套的切磨抛设备也开启了40余台,预计到下个月中旬,4个车间四大产线将全线达产,届时将有大量成品下线,按照目前的生产现状,企业有望全面完成今年产值1.5亿元的目标。

        2020年,徐州共精心编排了包括鑫晶半导体大硅片、众拓光电大功率硅基芯片、中科汉韵碳化硅功率器件在内的37个市级集成电路与ICT产业重大项目。目前,这些重大项目均已落实包挂到人,全面上足机械、上足人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聚焦目标抓进度。

    向科学管理要动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复工复产是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考验,也是对企业管理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检验。科学的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加高效、安全地恢复生产。

        轮货电梯往来穿梭,挖掘机清运土方,高压雾炮车巡回降尘,一幕幕人机合力施工的“协奏曲”正在奏响……在南京市中芬合作交流中心项目的施工现场,近百名身着橙色背心、戴口罩与安全头盔的建筑工人重返工地,开始了熟悉的工作节奏。

        “疫情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小的影响,我们得抓紧时间赶工。”项目投资主体方负责人殷凤军介绍,按原计划,2月中下旬就应该完成初步的填土工作,但因疫情延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续工作也一直推迟。

        为了弥补落下的工程进度,项目组采取4车5人制流水化施工。“填土小组5个人负责4辆填土车,每个人轮着休息,保证24小时开工,人歇车不歇。按这个效率,每天能打桩33根。”项目经理吴扬进告诉记者,复工迫在眉睫,但不少工友是外地人,赶不回来,而这个方法既能保证工人的休息,又能加快工程进度。“此外,我们在保证营养餐饮供给的同时,给工人们双倍工资,为大家鼓劲儿!”“之前一天的工钱是200元,现在翻了一倍,一天400元。”来自安徽的工人刘冠书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施工节奏紧张了点儿,但是吃喝都很好,工钱还翻倍,大伙儿心里美得很,干劲儿就更足了。

        复工刻不容缓,但工人安全和施工环境也要保证。在项目指挥中心,所有工人的位置信息都清晰地呈现在监控室的电脑上,点击图标便可显示该工人的身份信息、健康状态、工作区域和停留时间。“我们以‘物联网+智能硬件’为手段,在每个工人的安全帽中植入定位芯片,对施工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保证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吴扬进介绍,施工通道处也安装了人脸识别和红外线体温监测系统,对进场施工人员的身份、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筑牢安全防线。

        目前,江苏各地区在精准防控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系统谋划助力企业渡难关,在降低疫情影响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积极奏响“复工复产进行曲”。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