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风贺完成了武汉市方舱医院的医疗废物焚烧任务后,迅速将该学院参与研发的“移动式医疗废物焚烧车”运抵火神山医院,投入设备调试运行。“现场应急焚烧初步证实,医疗废物焚烧车不仅提高了处置效率,而且避免了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等过程中的二次扩散隐患及风险,确保疫区医疗废物在原地得到安全、有序、高效解决。”王风贺介绍道。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高校响应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号召,高校科研工作者坚守科研初心,心系战“疫”一线,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组建应急科研攻关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抗疫一线,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攻关药物合成与核酸检测“卡脖子”问题
疫情来袭,如何找到对付病毒的药物是抗疫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瑞德西韦因目前正在进行抗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而被寄予厚望,但这个药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合成不易的“卡脖子”难题。大年初一,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李志裕教授团队组织药物化学系部分教师,24小时不间断地开展试验。以快速获得公斤级瑞德西韦为目标,团队克服原料、中间体难以获得,人手不足等种种问题,终于开发出了一条路线短、效率高的化学合成路线,解决了瑞德西韦合成的难题,为需要时能提供大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如何提高核酸检测结果精准性和时效性是一大难关。日前,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校友企业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的15分钟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目前已在江苏省各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使用。
疫情发生以来,由苏州大学牵头组织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纳米药物与医用材料专业中心,获批了教育部应急项目“等温扩增联合荧光定量试纸条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产品开发与应用”;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开发可用于新冠病毒疫苗的无针透皮递送载体,或可用于紧急状态下大规模人群的便捷疫苗接种。
开发防控一线急需设备和系统
连日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江苏省医护人员和民警、城管等,每天都能收到抗病毒中药汤剂。大批量的中药汤剂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由该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智能中药煎煮系统”,其自动化生产线日产量可达3000张药方。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药药剂需求量极大,传统的人工煎煮根本无法应对,全自动中药煎煮系统显著提升了产能。”南航大机电学院副院长、无锡研究院院长唐敦兵介绍,该系统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智能中药煎煮中心将配备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煎药设备联结起来,实现煎药过程实时监控。
针对疫情防控中产生的需求,江苏高校纷纷发挥自身学科优势,通过技术攻关,开发出防控一线急需的设备或系统,助力战“疫”。
在湖北孝感、襄阳两地,由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智能装备研究院捐赠的两台消杀机器人正在“忙碌工作”。消杀机器人研发团队成员、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阮长兴表示,此次捐赠的“风神”智能遥控履带自走式消毒机器人每小时可喷洒4万多平方米,一台机器可以代替20个人工,在大大提高作业效率、提升消杀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
“用1吨我们研制的材料,利用我们的技术可以为20万只N95口罩提供滤芯层,或者是80万只同样可用于防疫的普通医用口罩。我们的技术可以让口罩的滤芯层更为致密。”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苏团队的研究成果“熔喷无纺布材料和微流体气喷纺丝技术”投入量产,如今一天可以生产8吨材料,市场上N95口罩严重紧缺的局面将有望得到缓解。
在公共卫生领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2月1日,被读者称为“南医战‘疫’宝典”的科普电子书《新冠肺炎防治知识130问》在网络发布。它围绕“新冠肺炎是什么?怎么防?怎么治?怎么管?怎么帮?”这五个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专业防治知识。推出当天,南医大官微阅读量达6万余人次。
在武汉方舱医院,“苏六病区”很有名,光是人手一个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组方的中药香囊,芳香避秽、化浊解毒,就让其他病区的患者羡慕不已。疫情当前,周仲瑛通过学校官微向全社会无偿公开防疫香囊方、茶饮方和居家防治建议。学校根据周仲瑛的建议方案加快科技攻关,紧急研制中药颗粒,已有10320剂在天江药业生产线上迅速加工生产并发往江苏援鄂医疗队,并向南京市民和警务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一线人员赠送5万枚香囊,为复工复学贡献力量。
受江苏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92岁高龄的周仲瑛率团队开展应急研究专项“江苏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规律与辨治方案的临床研究”。由周仲瑛团队牵头修订的《江苏省新冠肺炎中医辨治方案(试行第三版)》,以及全国名中医汪受传教授团队参与制订的江苏省儿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家建议,均已由江苏省卫健委正式发布,相关方案为省内和援鄂中医医疗团队诊疗提供了权威指导。
(本报记者 苏雁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