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的北京夜黑如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内却灯火通明,忙碌有序。值班医生王荔莉给患者查体,分诊护士张丽萍指导患者家属自助缴费,重症病区医生朱峰和护士孙文峥全力抢救患者……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这样的夜晚已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的常态。医护人员与疫病短兵相接,用他们的精湛医术和勇气智慧,搭建起阻止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为守卫首都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主任,这个病人肺部有阴影。”“马上采取措施隔离,启动紧急预案!”1月21日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到来,使急诊科立刻成为直面疫情的最前沿。
“这位61岁的女患者,从武汉回北京后去过几家医院,但始终没有确诊,到了解放军总医院,我们敏感地意识到不能再让她走了。”急诊科主任黎檀实说,他率当班医护人员通过肺CT、血象结果以及甲流、乙流和核酸等一系列检测,最终在晚上9点检测出患者呈弱阳性。黎檀实建议立即将患者隔离,并火速转诊到定点收治医院。
“敌人”出现了。第二天,整个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启动了应急预案——全科人员停止休假计划,22日全部返程回岗。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把好第一关,全力阻止疫情蔓延,我们责无旁贷。”急诊科人掷地有声。
抗大疫、防大灾,担大任、尽大责。急诊科抗击过非典、甲流等。“2003年,北京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就是在我们这儿发现的。”急诊科护士长潘菲说。
“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就要想在前,干在前。”随着疫情变化,考虑节后人员返京,发热患者可能增多,急诊科及时向上级建议,立足现有场地改扩建发热门诊。5天后,1200平方米新发热门诊投入使用,使患者就诊更加安全、快捷、高效。
不遗漏任何疑似病人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承担着院前急救和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更是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一些没有发热而处在潜伏期的人,也可能因为其他急症来急诊科就诊,在这样的情况下,急诊科相当于战场上的“扫雷兵”,需要更严格地筛查每一位病人,不遗漏任何疑似病人。
“不怕真阳性,就怕假阴性。做核酸检测、拍CT、看胸片,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有时还要结合临床经验来断定。”黎檀实在病例分析会上严肃地提醒大家。
“急诊科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有好几百人,为了能进行精细筛查和连续工作,不少医生都穿着纸尿裤,以便节省时间。”心外科支援发热门诊的医生冯泽坤说,给患者做核酸检测的样本量非常大,科里经常加班加点。
拍CT、看胸片,是确认新冠肺炎病例的重要手段。医生每天要诊断数百人次,每个CT看300多帧图片,一个病人反复查看2到3遍,才能形成报告。“疫情筛查不能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多发现一例,就能更有效地发现传染源。”肾脏病科支援发热门诊的副主任医师王涌说,每天的筛查都如履薄冰,但这是作为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守住这一道防线。
“疫情时期,来医院的都是急症重症患者。”黎檀实说,这些患者可能有心梗、大出血等症状,许多肺部疾病患者需要吸氧吸痰、气管插管等。医护人员要在短时间内仔细鉴别呼吸道症状,同时兼顾疫情防控和救命救急。
2月12日深夜,急诊科发热门诊一名患者急性肠梗阻,急需手术,但患者肺CT提示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经专家会诊,决定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连夜进行急诊手术。疾控科主任刘运喜全程把控感染防控工作,对患者、医护人员、手术室环境等进行全方位防护。手术很顺利,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参与抢救的医生陈歆说,此次手术检验了新冠观察病例手术绿色通道的流程,增强了急诊科医护人员战胜疫情的信心。
自疫情发生以来,急诊科共接诊急诊患者两万余人次,发热患者7000多人次,收容医学观察患者近300人,其中危重患者70余人,排查疑似病例30余例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7人,排查的数量和质量居首都医疗机构前列。
时刻保持冲锋的姿态
2020年的春节,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而变得不平常。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急诊科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全力以赴投入到抗疫一线。
“办公室的沙发就是黎檀实主任的床,馒头蘸辣椒酱就是他的常用餐。自从发热门诊出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后,他留给大家的总是匆忙疾行的身影,而他在2018年做了大腿肿瘤切除手术。”作为搭档了20多年的同事,护士长刘钰对黎檀实的忘我工作精神非常敬佩。
2月1日晚上,急诊科发现了一个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那天晚上黎檀实冲在最前面,整整一天一夜没合眼。”支援发热门诊的风湿科护士长张亚美说,发现病人情况异常后,他亲自推着病人送到发热门诊,安排当时和这个患者有过接触的其他人员进行隔离观察,从安慰家属到转移患者至定点医院,再到区域消毒,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盯着。
在发热门诊干了17年的护士长肖红菊,从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坚守岗位,连续奋战了30多天。“她总是提醒我们作为护士要守土尽责,自己首先要正确戴口罩、穿好隔离衣、时刻戴防护镜。”护士田琳告诉记者,肖护士长坚持每天定时对门诊留观区、重症区及诊疗区洗消杀,对隔离病房更是要求科学应对,确保了发热门诊医护人员零感染。
“我们是干急诊的,凡事就得当急先锋。”陈骅是一位刚有二孩的年轻大夫,他本来在休假,但一听到抗击疫情的号令,第一时间就回到了急诊科。他说,这个时候,作为军人,作为医生,就该挺身而出。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郭晶 罗国金)